历史上如何评价晋阳兵变?
从太原到征服长安,李渊只用了五个月的时间。隋末农民战争遏制了隋朝统治,遏制了隋朝军队的大量军队,使得隋朝统治集团无法向西看,关中空虚,无法与新兴李渊集团竞争。这是由总体战略形势决定的。
在攻占长安的过程中,李渊的父子巧妙地运用了战术。例如,他们与关东李密联手,阻止隋军没有时间向西看。进入海关后,他们立即驻扎在潼关,阻止隋朝援军。
在具体的战术应用方面,我们应该迅速做出决定,不要失去机会。例如,在攻击河东和进入长安时,效果显著。事实证明,这一部署是成功的。长安失陷后,隋朝将军屈突通被俘并向李渊投降。李渊在进军过程中减少了阻力,迅速占领了长安,为唐朝奠定了基础。
[img]692137[/img]
晋阳兵变有哪些功臣参与?
在《旧唐书·裴刘合传》中保存了一个英雄
晋阳起兵功臣之一的孙顺德名单是李渊颁发的“太原元谋功臣”名单。武德元年5月成为皇帝后不久,李渊就公布了“太原元谋功臣”名单。晋阳起兵时记录的功臣有17人:
秦王某的尚书令
、尚书左仆射裴寂和纳言刘文静、左骁卫将军孙顺德、右骁卫将军刘弘基、右屯卫将军窦琏、左骁卫将军柴绍、内史侍郎唐俭、官部侍郎殷开山、鸿卿刘世龙、卫尉少卿刘政会、都水监赵文恪、库部郎中武士、将军张平高、李思行、李高迁、左屯卫府长史许世绪。
晋阳兵变的过程是怎样的?
@ 李渊听从刘文静等人的建议,制定了“乘虚入关,命令世界”的战略。当时,虽然世界上有英雄,但许多人没有雄心壮志。他们只是试图保护自己,或者向前看和向后看,犹豫不决。李渊的军事战略是以进入海关夺取长安为军事目标,以创造帝国事业,最终取代隋朝为政治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还强调了“废皇帝(指隋颉皇帝)立代王”的战略。
第二,筹集士兵,扩大领土。李渊起事后,让下属开仓救济贫民,公开募兵。据《大唐创业日常生活笔记》记载,每天有1000多人参军,“20岁之间,数万人”。
@ 北结突厥。隋末,东突厥汗国兴盛。东自契丹、室韦、西吐谷浑、高昌都属于东突厥汗国。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部队也属于东突厥汗国。东突厥汗国控弦之士百万,古代军狄并不比东突厥汗国强。李渊很清楚,以太原为基础,南下起兵,必须处理好与突厥的关系。否则,突厥包抄后路,后果不堪设想。当他出任太原留守时,他曾对李世民说:“历山飞不破,突厥不和,没有经济。”
[img]692138[/img]
李渊用空城计吓退突厥士兵后,立即亲自给突厥写了一封信,说:“我今天大举义兵,宁天下,远迎主(指杨迪皇帝),还突厥和亲。....如果我能从我身边出来,不侵犯人民,征服收入,孩子们的友谊,我可以汗流浃背。”(但李渊并没有把征服收入的孩子交给突厥人,也没有把所有的财产都交给突厥人。李渊把大量从战争中获得的女性放回家,让她们与亲戚团聚。
)
隋朝统治崩溃,名存实亡,李渊起兵前。
起兵时,李渊的领土很小,只有太原和杨迪皇帝留下的恶劣局面。为了防止突厥和刘武周攻打自己,李渊暂时结束了突厥(后来,李渊建立唐朝后不久与突厥作战。唐朝打败了许多敌人,扩大了统一战争,抵抗了突厥,消灭了突厥支持的分裂势力,削弱了突厥出汗的力量和威望,分化了突厥。)
在起兵南下之前,突厥以1000匹马来到城市,李渊选择了其中一匹好的,只买了一半。南下到龙门时,刘文静和康鞘利率领500人和2000匹马到达。李渊突厥来得很晚,很高兴。他对刘文静说:“我西行河,突厥才到。少兵多马是你的功劳。”
第四,东和李密。李渊事件发生后,为了不让东部有30万人马和1000名战士的李密起义军成为他进入军队的制约因素,温大雅带着他的信去见了李密。在信中,他吹嘘李密是当今混乱时唯一能平息世界和人民的英雄,并表达了他对李密的支持;一方面,他没有野心,无意摧毁隋朝,这放松了李密对他的警惕。
6月初五,李渊在晋阳设起义堂(又称命令堂),将军队分为三军,统称“义士”。裴寂等人尊称李渊为“将军”。14日,李渊在晋阳建将军府,以长子李健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率左军;次子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统率右军;以四子李元吉为姑臧公,统率中军。以裴寂为将军府长史,刘文静为司马,殷开山为主,刘政会为主,长孙顺德、王长谐、刘弘基、窦聪为左右统军、副统军。并下令开仓放粮。
[img]692139[/img]
晋阳兵变的结果是什么?
7月4日,李渊在晋阳宫东部乾阳门街军门口竖起白旗誓言,任命李世民四子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县守,让他留在晋阳。李渊在誓言中数了杨迪皇帝杨光的各种罪行,并宣布将“振兴晋阳,尊重大厦,扫除咸洛,集宁玉县”。第五天,李渊带领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和志愿者从太原南下,指向关中。
七月,李渊与长子建成,次子世民挥师南下,先后破霍邑(今山西霍县)、穿越黄河,向西南前进。当时杨迪皇帝远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关内隋军实力薄弱;中原瓦岗军和王世充满激情,没有时间西顾。因此,李的父亲
儿子进军迅速,11月攻入长安。李渊进入长安后不久,宣布将杨迪皇帝作为太上皇帝,将杨迪皇帝孙代王杨宇作为皇帝,改元义宁为隋恭皇帝。恭皇帝将李渊封为唐王,将李健封为唐王子;李世民是京兆尹,改为秦国公;李元吉被封为齐国公。
618年(义宁二年),李世民迁徙并授予赵国公。公元618年3月,杨迪皇帝在江都被部将杀害。5月,李渊即位,国名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为唐高祖。李渊以李世民为书令。不久,李健成为皇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617年11月初9日(大业十三年),李渊率军攻占长安,杨迪皇帝的孙杨宇为帝,隋恭帝为帝。隋恭帝任命李渊为大都督内外的军事、总理和书法家,进入唐王。
第二年五月,隋恭帝被迫禅位于李渊,李渊即位于长安的皇帝,为唐高祖建立了唐朝。
晋阳兵变什么时候发生? 历史上如何评价晋阳兵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