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每次我们提到王震,我们都会批评他作为土木工程变革的罪魁祸首。说他傲慢霸道,结党营私,用手中的权力打击政治对手。众所周知,明太祖曾铸铁牌“内臣不得干涉政事”,悬在宫门上。那为什么出身太监的王振能专权呢?从明代政府运行的机制入手。明初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后,一切政事都集中在皇帝手中,皇帝乾纲独断。朱元璋认为,在这种制度下,国家权力可以集中在皇帝手中,也可以有效防止臣下搞鬼。但这一制度的弊端也很明显。首先,皇帝要有丰富的政治经验,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理各种复杂的事情。@ 对皇帝的精力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外,如果幼主继位,如何保证国家的正常运行。宣宗去世后,9岁的皇太子朱祁镇即位,面临着这个问题。因此,大臣们不得不改变以往的政治运行制度,重新设计了一套制度,即“票拟-答复”制度。在新的政治运行制度中,司礼监的地位大大提高。皇帝年轻时,需要在司礼监太监的帮助下处理阁臣票的奏折,即皇帝用朱笔作出指示。因此,虽然政治事务的处理首先要听内阁的意见,但皇帝最终还是有决定权的。这一制度本来保证了皇帝的最高权力,但在很多情况下,皇帝会授权司礼监代为批红。这一制度最大的缺点是决策的隐蔽性,这也给司礼监太监留下了搞鬼的空间,内阁也不能抛开司礼监独自处理国家政务。明英宗即位后,任命王振执掌司礼监。王震也掌握了协助皇帝“批红”的权力,这也是他后来能够专权的最重要原因。[img]693249[/img]
当然,这也与王振赢得英宗皇帝的信任有关。英宗皇帝在正统十一年(1446年)给了他一份法令,以表彰王振。“肆我皇考,念尔为先帝所器重,特简约置我左右。从春宫到登大位,前后几二十年,而儿夙夜在侧,宿食弗违,保卫调护,克尽全心,赞义维持,糜所不得。正言忠告,益实多……”二十多年来,日夜陪伴,怎么能不赢得英宗皇帝的信任呢?不难看出,英宗皇帝亲切地称王振为“大伙伴”。
明朝第一个专权太监王震是怎么专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