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国令(seclusion
orders)是日本江户幕府关于禁止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法律。1633-1639年发布5次。自16世纪中叶以来,葡萄牙、西部和荷兰等西欧列强先后来到日本传教和贸易。为了禁止天主教传播,防止商人和富人反对幕府,巩固幕藩制度,幕府的外交政策从第二代将军德川秀忠开始向锁定政策转变。1616年,规定欧洲船只只能在平户和长崎停泊,1624年拒绝与西班牙交易。20世纪30年代以后,锁国步伐加快,锁国令连续五次发布。直到1854年美国海军官培里率舰敲关。
[img]690842' />
历史解释
锁国是日本江户时代德川幕府实施的外交政策。直到1854年美国海军军官培里率舰敲关,第一次锁国令才于1633年颁布。1801年,兰学者志筑忠雄在实施政策时提出了锁国又称海禁。当然,日本与外国的贸易关系并没有完全停止,但只允许与特定对象进行贸易,包括与荷兰人在长崎的贸易,明清在长崎的贸易。另外,马藩与朝鲜、萨摩藩与琉球国、松前藩与虾夷有贸易关系。
[img]690843[/img]
背景
自从西班牙传教士圣方济各沙不略来日本传教以来,许多日本名人和各行各业的人都相信天主教。后来,江户幕府实施了禁令,信徒被迫改变信仰,流放到国外。后来,为了防止外国传教,他们决定与亲天主教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断绝关系。
[img]690844' />
原因
安土桃山时代,许多基督教传教士来到日本,在日本传教。但江户幕府成立后,将军开始发布“禁教令”,从而开始有锁国的念头。面对幕府的禁教令,岛原之乱在九州爆发。后来,锁国制度在德川第三代将军家光的统治下完成。“费顿号事件”发生在江户时代中期,导致锁国程度提升到另一个水平。费顿事件是一艘英国船伪装成荷兰船,驶入长崎,威胁长崎奉行研究所的工作人员要求食物、水和柴火工资。当长崎奉行交付这些物品时,长崎奉行放松康英。愤怒的幕府发布了“外国船舶撤退令”,也被称为“无二念撤退令”,命令所有外国船只在靠近日本时进行炮弹攻击,促使日本完全锁定国家。
为什么日本在清朝也出现了[闭关锁国]?日本的[锁国令]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