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比伦人在古代的6000年前就开始使用日羲,中国是3000年前的周朝。日羲不仅可以在一天内显示时间,还可以显示太阳术语和月份。当然,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它很重,看不到阳光,比如阴天和晚上。
[img]690300' />
中国最早的可靠记录是《隋书·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594年(隋开皇十四年)发明的短影平仪(即地平日羲)。赤道日羲的清晰记录是南宋曾经敏行的《独醒杂志》卷2中提到的。
早在公元前一年左右的西周初,中国就发明了最原始的计时器“土圭”
,后来发展成了“圭表”。“日∞”发明于汉代以前,是观察阳光投影方向的计时器。“壶漏”又称“壶漏”,发明于公元前五世纪。它是一种日夜计时器,用漏水的方法观察“雕刻箭”。圭表、日羲、漏壶等。在中国已经使用了2000年或3000年。
公元二世纪初,在东汉科学家张衡制作的水力浑天仪上,有机械旋转的计时部分(详细说明《晋书·天文志》)每天定期旋转一周。汉末,吴国的王凡、葛衡、南北朝宋国的钱乐之、隋初的耿查都制作了计时装置浑天仪。
[img]690301' />
唐代开元十三年(725),张遂、梁令赞制作的水力浑天仪,宋人张思训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制作的水力浑天仪计时部分发展起来:宋哲宗元家
三年(1088),苏松和韩公廉制造了一个水运仪表平台。整个机构有150多个机械部件,使浑仪器、浑象和计时仪器形成了统一的系统。计时器部分有擒纵机构,是现代机械钟表上的擒纵机构或卡片,因此在钟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13世纪后,机械计时器脱离了天文仪器。
元至元十三年(1276)天文学家郭守敬创作的大明殿灯漏,其计时部分初步脱离天文仪器(详见元史·天文志)。
14世纪初,詹希元利用齿轮系旋转制作的沙漏,成为完全脱离天文仪和独立计时的机械旋转计时器。变成十二小时。现代西方机械钟表在明末传入中国。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给了明朝万历皇帝两个自鸣钟,这对中国开始制造机械钟有一定的影响。据说利玛窦将欧洲24小时改为12小时,以满足中国的计时习惯,将阿拉伯数字改为中国数字,并将每天分为100刻(即100刻)和每段100%。
日羲最早起源于哪里?中国最早的日羲是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