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后期国学 在日本古典文学的研究中,中国文学逐渐从最初受外国(儒家和佛教)思想影响的宫廷歌曲演变为日本民间固有文学的创新运动。如上所述,契冲是国学之祖,其独立学派始于荷田春满(公元1669-公元1736年)。何茂真渊(公元1697-公元1769年)后发展了荷田的研究方法(必须排除“今人之心”,而“古人之心”则理解)。何茂研究古典文学,发现了古人的“直心”(纯情)。在他的《国意考试》中,他指出,读万叶调的歌曲可以反映日本古道的天地自然原理,而儒佛则用狡猾的人为之教或伪善的道教装饰,谴责两者,尊重自然和人性,具有自然主义的倾向。
本居宣长(公元1730-公元1801年)集国学于一体,将国学发展成为日本古代所有的知识,但其重点是研究明代古代社会秩序的古道。宣长思想的核心是“情”。他认为儒家思想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儒家思想制定了各种繁琐的规范,但这是“汉意”。与日本人的心情不同,日本人内心深处有一个固有的爱情世界。即使接受儒家思想也只是表面的,它应该以纯粹的形式从古代人的情绪——“大和心”中找到。只有了解古人留下的文章,才能恢复“大和心”。于是宣长研究了和歌和《源氏物语》。他主张《源氏物语》的本质不是为了“悟道”或劝善惩恶,而是为了表达真情,把它的基础放在人性的自然发现上。这就是真渊学说的发展。
[img]690493' />
宣长也很重视《古事记》,写了30多年的《古事记》。他认为《古事记》记载的是事实。对他来说,《古事记》中的“天照大神之道”和“天皇统治天边之道”曾经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他应该从那里追求生活的理想。
平田驾胤(公元1776-公元1843)是宣长的私人弟子。他发展了宣长的复古主义,反对儒家崇拜中国,批评“唐玉禅让”和“唐武放伐”的思想,强调日本古代历史上尊神忠君,爱妻育子是日本胜于万国的“古道”。他充分发挥了“复古神道”的思想。在幕后的民族危机和革命浪潮下,他的国家主义尊王熙夷理论已经成为农村竞争的一种强有力的实践思想,对下属武士和豪华农民阶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倒闭的维新运动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折衷学和考证学 随着古学营园学派的停滞,不仅反对狙击手古代文学辞学的琐碎注释,而且反对朱、王性理学的空缺,主张妥协选择各学派的优缺点,理解儒家经典的折衷学派。代表人物为片山山(公元1770-公元1782)和井上金峨(公元1732-公元1784)。
他们折衷于汉唐训访和宋明义理,尊重中唐、晚唐的诗歌,韩、柳、欧、苏的文字,以清新流畅为主,力排古文辞学派。都川漠园(公元1734-公元1807年)也有这种倾向。三人后,有山本北山(公元1752-公元1812)、太田锦城(公元1765-公元1825年)、松崎谦堂(公元1771-公元1894年)、狩谷掖斋(公元1775-公元1835年)、安井息轩(公元1799-1976年)等。他们在学术上缺乏独立思考,但在古学和清代乾嘉研究的影响下(见第14章第2节),他们擅长对文献进行实证研究,而忽视了对法律的探索。明治后,这种治学方法与西方实证主义史学相结合,构成了日本学院派史学的基础。
[img]690494' />
3.史学 由于国学和考证学的发展,从事史料学和史学的学者不断涌现。例如,从保己一(公元1746-公元1821年)收集古书,在江户开设“和学谈所”,校订编成日本最大的类书或史料集成《群书》,共编25类,1500多卷。这本书汇集了日本最珍贵的文化史料,也是日本古今最大的系列。又编辑了《武家名目抄》381卷。
伴信友(公元1773-公元1846年)120本书。他的《比古婆衣》(根苗)一书有20卷,集录了关于日本古代文史的考证。狩谷掖斋精金石文,有《本朝度量衡考》、《注日日名类聚抄》等书籍。工汉诗文,广岛藩儒赖山阳(公元1780-公元1832年),是《日本外史》。它是模仿《史记》传体的武家时代史,对幕末勤王运动影响很大。还有6卷《日本政记》,是一部史论性的编年体政治史。
德川幕府后期的学术思想有什么进步?有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