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世纪末,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收集并整理了教堂礼仪歌曲和赞美歌曲(即“圣咏”),以统一教会仪式上的音乐,共收集和整理了3000多首歌曲,后来被称为“格里高利圣咏”。在没有器乐伴奏的情况下,格里高利圣咏只使用人声,歌词采用拉丁语。格里高利圣咏没有和声和对位,旋律简单,音域狭窄,一般不超过8度。虽然它的旋律没有明显的节奏重音和缓慢的速度,但它更好地与拉丁歌词的节奏相匹配。格里高利圣咏没有记谱,而是通过口传心授传播。后来,由于圣咏数量的增加,需要向歌手提示不同旋律的轮廓,因此逐渐产生了简单的记谱。格里高利圣咏追求一种肃穆超脱的氛围,排斥着世界的激情。在生产和发展过程中,格里高利圣咏吸收了古希腊、希伯莱、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音乐。因此,它让我们了解了失传的古代地中海音乐文化。同音,格里高利圣咏也孕育了西方一千多年的音乐艺术。
[img]688950' />
格里高利歌调
格里高利歌曲的基本音阶是sol、la、do、re、mi的五音是由吟诵式颂歌组成的,最初专门用于男声演唱。它的特点是单音没有伴奏,无论拍子还是小节,节奏都是自由的,没有和声。其歌词以无韵散文的形式取自拉丁文的《诗篇》。在演唱中,独唱和合唱的轮换被称为“应和”,而只有合唱的半相轮换被称为“回答”。根据教会的宗教仪式,格列高利歌曲分为两类,包括耶稣的最后一顿晚餐和痛苦,而每天祈祷的歌曲是“祈祷歌”。格列高利歌曲在9世纪在欧洲很流行,12世纪前后在英国、法国和其他国家被称为“平调”
planus,它的名字也被用来指古代西方教会的所有颂歌。
格里高利圣咏
作为欧洲封建社会早期的主要音乐,格里高利圣咏可以说是西方音乐文化中的第一朵花。它的发展与整个西方音乐史密切相关。格里高利圣咏应该在记谱法的研究、音乐理论、复音音乐的兴起和发展、音乐学校的建立等方面进行提及。即使是现代的调式音乐也是基于格里高利圣咏的调式。
[img]688951[/img]
格里高利圣咏中最具特色的旋律不仅长期保存在中世纪作曲家的创作中,也保存在后来许多世纪作曲家的创作中。我们可以在巴赫、莫扎特等人的作品中听到这些旋律,比如莫扎特的朱庇特交响曲、李斯特的《死之舞》,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
5乐章 、圣桑有管风琴和钢琴《 C小调第三
交响曲》、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和管弦乐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流传至今的许多音乐,如小步舞曲、军事进行曲和奏鸣曲第一乐章
等等,都是由格列高利圣咏扩展而成的。基督教背景下产生的复音音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声音组成的音乐。这种音乐的产生标志着西方音乐的一大步。复音音乐出现在中世纪基督教的背景下,由格列高利圣咏发展而成,音乐家都是天主教会的僧侣。
格里高利一世的艺术成就是什么?它对西方音乐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