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地中央学术研究院是随着田齐政权的繁荣而诞生的。当时的国际学术文化圣地是吉下学宫鼎盛时期。儒家、变异儒家(法家)、诸子百家,如道家、名家、阴阳家等,都在吉下学宫有活动。儒家圣人孟子和荀子曾被列为吉下学宫。荀子是姬下学宫祭酒的院长。更别说阴阳家邹衍了,儒家变异学派(法家)申不害他们,也是姬下学宫的大咖。在这个研究所里,诸子百家辩论、交锋、攻击、融合。夏姬学宫可能是百家争鸣的中心吧?
[img]690012' />
图 稷下学宫 百家争鸣
理论上,有这样一群理论家的齐国应该非常鼎盛..不幸的是,齐国高层为了赢得自己的好名声,建立了吉下学宫。为了表现出自己的宽容和好学,田齐取代了姜齐,怕别人戳他们脊梁骨,于是建立了姬下学宫。本质上,齐王想养一群闲人,而不是真的想招人才。至于吉下学宫的学术成果,齐国并没有继承多少。然后齐国本人被燕国乐毅打了半死,从绝境中复国。之后基本退出了当时的天下争霸舞台。
此时,西方霸权主义国家秦国已成为超级巨无霸。之后秦国横扫六合,文化压力高,姬下学宫学者作鸟兽散。然而,吉下学宫的人虽然分散了,但他们的思想却得到了保留。他们并没有完全切断,要么通过具体的经典,要么通过口耳相传。也有少数人继承了从吉下学宫传出的学术,成为秦帝国的官方博士,但根本影响不了秦朝政局。
值此学术黑暗之际,大秦帝国也遇到了大麻烦。秦政府统一全国后,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所有敌人都被消灭了,但国家仍然像坐在火山口一样。来自世界各地的地方风俗习惯和与秦国法治传统冲突的消息,让秦国伤脑筋。楚地文化天真烂漫,燕赵人慷慨悲歌,齐鲁大地学术盛行,与秦法不和。秦政府变本加厉,根本不愿妥协,进一步加剧了关东文化与秦地法治传统的冲突。“天下苦秦久!“秦法的痛苦来自于关东人长期以来的文化与秦国法治传统的冲突。陈胜吴光的火星直接引爆了一个火药仓库。秦国的灭亡本质上是关东文化对中央集权制度下法治传统的抵制。
因此,对于帝国来说,如何弥合关东文化与秦朝法治传统的差异,实现文化层面的整合统一,是建立真正统一帝国的关键。
秦灭楚兴,旋转楚亡汉兴。刘邦在领导阶层丰富故人的基础上,全面继承了秦地的法律制度和规章制度。所谓约法三章,只存在于刘邦第一次入关到项羽入关。秦地制度严格,与东方地区水土不服,依然存在。刘邦在击灭项羽后,选择了搁置这个问题。他选择了回到秦灭六国之前的情况,然后追求黄老之学。汉国直辖土地基本退缩到秦灭六国前的范围,旧秦法律制度在旧秦实施。此外,汉帝国奉行黄老无为政策,对东方同姓诸侯实行消极政策。汉初,在郡国并行、黄老无为的政策下,世界得到了关中法治传统和东方文化的暂时和平。
但这只是暂时的休战,而不是和平。汉政府不可能对东方国家保持警惕,这些国家被称为君主和大臣,实际上是敌人。在文景之间,汉帝国逐渐恢复了诸侯国的立法权和高级官员的任命权。吴楚发动了七国之乱,东方再次决定性地输给了关中政权。到目前为止,关中再次来到东方。
然而,在这个时候,我们又回到了原来的问题。东方文化仍然不同意关中的法治传统。齐鲁的学术伦理和楚地纯真的习俗与寒冷而严格的汉法(继承秦法)格格不入。像秦朝一样强大,在这种抵抗中消失了。汉政府该怎么办?
[img]690013' />
此时,继承吉下学宫思想的学术大咖们再次活跃起来。荀子后学贾谊、沈公在汉武帝之前,不断鼓吹儒家思想。儒家公羊学派董仲舒出生于汉武帝时期。他将原有的儒家意义与阴阳家思想融为一体,向汉武帝贡献了天人三策。董仲舒的思想,接近孟子,吸收了一些阴阳家的说法。不能说董仲舒直接向国下学宫学习,但董仲舒口中的儒家思想,恐怕不能说没有受到当年国下学宫的影响。
在君权和所谓“汉德”问题上,董仲舒在说“怪力乱神”,但与此同时,董仲舒也主张以“春秋之义”改造汉法,以关东儒家为汉帝国意识形态,积极实现“统一”。每一件事都切中汉帝国的实际需要。利用儒家改造汉法,尊重儒家,使关东的民间学术主张成为整个帝国的意识形态,解决关东关的文化冲突。主动出击,解决匈奴外部压力。
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主张,开始了一系列改革,看到了儒家公羊学派的解决方案,真正解决了关东关内部的文化分歧,为对外战争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汉武帝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儒家学术票友。他只接受儒家作为帝国的意识形态,政令法律必须依靠儒家理论来解释。但没有儒家的推广,中央集权制度就被削弱了。取而代之的是任命赵禹、张汤等文法酷官,任命商人后代桑宏羊大搞国营经济,中央集权制度反而更加牢固。而这种外儒内法的作风,到了汉宣帝时代,成了名言:汉家有自己的制度,霸王道杂,但纯德教呢?
霸王是关中原有的中央集权制度保持不变,但不以冷酷的法治传统为意识形态,而是以关东儒家为意识形态。从那时起,儒家思想就成了帝国的官方意识形态,这种“官方”已经到了民国初年的“三民主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儒家为代表的关中-秦地-中央集权制度、关东-吉下学宫-诸子百家,秦汉帝国是在他们的两个博弈中建立起来的。制度层面是中央集权制度,意识形态层面是儒家,社会基层组织保持小自耕,帝国政府(而不是诸侯王)掌握军队。这些线索共同构建了2000多年前被后人称为“第一帝国”的秦汉帝国。到目前为止,吉下学宫的学术成就已成为帝国意识形态的一部分。经过多次变化,一直伴随着天朝2000年的帝国史。
齐地的学术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