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原来是郑伯友的封国,因为郑伯友(即郑桓公)及其子挖突(即郑武公)血淋淋的奋战,力保周王的江山,而受到周王的重视。平王东迁后,掘突继任司徒六卿一职,掌管朝中大权。早在郑桓公时期,他就看到皇室政治腐败和诸侯叛逃的倾向日益增长。因此,他利用东方和东方两个小国的统治者贪图金钱和利益,人民不再依附于金钱。他提前把自己的财产和奴隶存放在那里,并准备在时机成熟时取代他们。后来,他的儿子郑武公在新郑(今新郑市)摧毁了快速和东郭,建都。武公子庄公继续做东周的重要大臣,举起“以王命取不廷”的旗帜,与齐、鲁、宋、陈等十多个诸侯国联合进攻,积极扩大势力,打败北戎。郑的力量逐渐增强。
[img]688353' />
在对内外扩张势力的同时,郑国也趁机占领了王室的权力,引起了周平王的严重担忧和不满。郑国与周王室的矛盾目益尖锐。为遏制郑国,周平王私下任命郭公林和郑庄公同时为卿士,郑庄公对此非常不满。此时,王室和郑国已经相互不信任,发展到相互交换“质子”的地步。周平王将其子孤派往郑作为人质(孤后死于郑国),郑则派公子作为人质突然驻扎在王室。
公元前720年,平王去世,孙子桓王继位。为了打击郑国的嚣张气焰,周桓王重新利用郭公,任命他为卿士,以削弱郑庄公的权力。郑庄公非常恼火,与王室的斗争转向了公开。郑庄公派人强行收割了周王畿内地温(今河南温县)和洛邑附近的庄稼。公元前717年,郑庄公亲自前往洛邑崇拜皇帝,想借此机会缓解与皇室的矛盾,但被周桓王忽视,随后发生了周和郑换田事件。在没有周王许可的情况下,郑国私自与鲁、许等国交换土地,引起了周桓王的愤怒,周、郑从“交质”发展到“交恶”。尖锐的矛盾终于引发了一场战争。
结果
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周王一怒之下废除了郑庄公的头衔,革去了他在周朝的清士一职,亲自率领周与陈、蔡、卫联合大军讨伐郑国。结果王师惨败,连桓王都被箭射中肩膀,天子的威严扫地。从此,郑国的地位比以前更显赫,似乎成了春秋初年的霸主。随着王权的衰落,诸侯对天子的崇拜和贡献大大降低,皇室财政越来越紧张,不得不依靠诸侯的资助。周桓王和周顷王先后派人向鲁国“求钱(求葬费)”、“告饥”、“求车”、“求金”。天子不仅在经济上要求诸侯,而且在政治上也经常被诸侯国摆布。周襄王曾低声向郑国“请盟”,后接受晋侯召唤,参加诸侯召开的会议。天子“共主”的地位在这个时候已经名存实亡。“礼乐征伐来自天子”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动荡的时代。各种矛盾发展迅速,交织复杂。
周郑交恶事件简介,最终结果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