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女医明妃传》很受欢迎,中国古代的女医生也备受关注。事实上,在中国封建社会,女性地位较低,大多数女性封闭在闺房里,很少有人读书和识字;此外,由于男性不是女性,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医生,主要是男性。尽管如此,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仍然有许多著名的女性医生。
[img]688381' />
汉代义,淳于衍
历史上最早见过的女医生是西汉时期的义词。据《史记·酷吏传》记载,义词擅长医术,曾为汉武帝之母王太后治病,深受太后信任。
西汉时期,中国在医疗制度上专门设立了“女医生”,在古代被称为“视产乳患者”。生活在公元前128年左右的义,深受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因为她精湛的医术,朝野是众所周知的。汉武帝甚至把她召入宫殿,拜为女侍医,为皇太后治病。
传说自幼聪明,
对民间医学感兴趣;她愿意学习医学技能。当一个医生去村里看医生时,她总是喜欢学习。她看医生如何看、闻、问、切,或竖起耳朵,听医生讲解医学,虚心求教。久而久之,她不仅学到了很多医学知识,还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一天,一个长期无法治愈的腹胀患者从外村抬了起来。病人的肚子肿得像一个充满气的球。在仔细诊断病人后,取出几根针,在他的下腹和大腿上扎了几根针,然后取出一袋自制的药粉撒在病人的肚脐上,
同时,给病人煮汤药。三天后,患者腹胀开始消退,呼吸均匀,很快就痊愈了。从那以后,义一的医名在方圆百里传开。
然而,《史记》并没有具体谈论它的医学技能。它的记录不是出于医学原因,而是出于当时著名的酷官。司马迁在传记时顺便提到了义,并用一句话带走了义。但无论如何,义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记录的女医生,因此她也被称为第一位女医生和“女中扁鹊”。
汉代的另一位女医生是汉宣帝时的淳于衍,字夫之,籍贯不详。《汉书》三次提到她,分别是《宣帝纪》、《霍光传》和《孝宣许皇后传》涉及淳于衍,不是因为它的重要性,而是因为她当时陷入了一个重大的宫廷阴谋。春于衍的身份是女侍医,当时也被称为“乳医”。在古代,“乳房”意味着“怀孕”,“乳房医生”相当于当时宫廷的妇产科医生,专门为皇室亲戚的妇女分娩,并可以治疗一些产科疾病。淳于衍熟悉当时权臣大将霍光的妻子,希望能为丈夫找到一份好工作。霍光的妻子为了让女儿成为皇后,正要谋杀当时的徐皇后,恰好徐皇后生完孩子就生病了。因此,霍光妻利诱淳于衍,让淳于衍利用职务之便投毒,并承诺事成后与淳于衍分享财富。春于衍想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说“愿尽力”。于是将有剧毒的附子捣碎,掺入御医所制药丸。许皇后服下后,头脑胀痛,胸闷,最终死亡。后来,由于霍光子霍禹谋反事泄,带出淳于衍谋害徐皇后案,便一起处决,落得悲惨下场。虽然《汉书》的重点是描述宫廷阴谋,没有描述春于衍的医术,但医术不会差,因为她可以当宫廷医生,诊断和治疗皇室亲戚的女性家庭。然而,在权臣的威胁下,他贪利的性格毒害了病人,严重违反了医生应该遵守的医德。无论如何,他都不是一个光荣的角色。
[img]688382' />
晋代鲍姑
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的女儿鲍姑也是一代著名的女医生。她的丈夫葛洪是晋代著名的炼丹师,曾被称为“肘后备急方”等医学名称。由于长期的影响和家庭影响,为她的治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她长期跟随丈夫在广东罗浮山炼丹,为人民治病。岭南人尊称她为“鲍仙姑”。
鲍阿姨行医采药,足迹遍布广州、南海、惠阳、博罗等地。她医术精湛,一丝不苟,擅长针灸,以治疗肿瘤和疣而闻名。她用越秀山脚下的红脚艾做艾绒治疗疾病。因此,后人称艾为“鲍阿姨”。鲍阿姨死后,岭南人为了纪念她对医疗事业的贡献,在广州越秀山脚下的三元宫修建了鲍阿姨祠。
唐、宋胡银、冯氏、张小娘子
唐代的胡尹对养生、长寿、吐纳的引导有着独特的见解。她有《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图》、《泻药内景方》等。,并编写了一卷《黄帝内景图》,描述了人体的五脏。
宋代有两位著名的女医生,一位是著名妇科医生郭敬忠的母亲冯。她医术高超,擅长妇科疾病的治疗。孟太后病重,御医治疗无效。宋高宗召集冯入官。冯只用了一剂药就治好了孟太后的病。高宗很高兴,把她封为安国夫人。
另一位是著名的女外科医生张小娘。张小娘年轻的时候,有一天,一个云游的老医生路过她家,向她要水喝。张小娘看到自己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就邀请他进屋泡茶吃饭。老医生看到张小娘善良、热情、聪明、贤惠,就把自己的外科秘方传授给她,给了她一本秘而不传的外科医书。
后来,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张小姐终于成为了一名精通外科的女医生。她在治疗溃疡、痈、疖等外科疾病方面有着共同的奇效,因此成为一名著名的女外科医生。
[img]688383[/img]
明、清谈云贤、曾懿
宋朝以后,女性行医的记录越来越多。尤其是元明时期,朝廷采用了医生制度,规定每个家庭都必须攻击父亲的事业。一旦进入医生家庭,子孙后代必须代代相传。因为从小被环境影响,女性医生很多,但是名人不多。一些医术精湛的女性医生曾经征服过朝廷的圣旨,但他们仍然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史书上只叫某个氏族。
谈允贤,明代女医,不仅是当时最著名的女医,还有传世的医书。祖父曾任南京刑部郎中,以医学闻名,祖母也知医。受家风影响,谈允贤从小就热爱医学,15岁时遍读医典,并与家人“临证”。起初,她以自己和家人为治疗对象,后来遵循祖母的遗训,正式行医。由于医术高超,远近的女性患者络绎不绝地向她寻求治疗,逐渐以妇科而闻名,往往获得奇效,在当时颇有名气。谈氏不仅行医,而且勤于思考,在晚年总结了自己多年的医术和临床经验,写成了《女医杂言》一书。该书共收录了31起病例,包括习惯性流产、经期疾病、产后疾病等,对妇科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它是中国古代罕见的专科医学案例。
清末女名医曾懿,治病有许多独特的经验。她有《古欢室丛书》和《女学篇》、《医学篇》、《诗集》三部分不仅体现了清代女医生行医救国的雄心壮志,也对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古女医知道多少? 西汉时期有[女医]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