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英法等国凭借船强炮利,在中国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炫耀武力,横行霸道。清政府腐朽无能,连吃败仗,使国土沦丧,山河破碎。在以往的认知中,我们普遍认为,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虽然做出了一些抵抗,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也有一场战斗,清政府竟然打胜了,此时却是一场鲜为人知的战斗。这是大沽口第二次保卫战。
大沽口位于天津东部和海河口南岸。它是天津第一个海上门户网站,也是从天津到北京的唯一途径。可以说,它是一个重要的喉咙,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一旦大沽口丢失,北京将保持门户洞口,没有危险。可以说,大沽口的得失与北京的安全有关。
[img]684901' />
鸦片战争第二次爆发后,英法联军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先后攻占中国沿海重镇。咸丰八年(1858年)6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法国、美国、俄罗斯等国签订《天津条约》,并同意第二年正式换约。《天津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条约中的苛刻条款相当不满。咸丰帝认为,这些条款不仅损害了国威,而且难以实现,因此不愿意与列强换约。英国、法国和其他国家对《天津条约》获得的权益感到不满。他们试图利用换约的机会再次挑起战争,以获得更多的利益。所以有一段时间,乌云密布,战争即将来临。
这一次,咸丰皇帝态度坚定,决心给英法联军一点色彩。鉴于第一次大沽口保卫战的惨败,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咸丰皇帝任命科尔沁亲王曾格林沁为钦差大臣和礼部尚书瑞林安排大沽防务。
[img]684902[/img]
1859年6月20日,英国公使卜鲁斯、法国公使布尔布隆、美国公使华若翰率领21艘大小舰艇和2200多名官兵来到大沽海,与英国海军少将何布率领的先遣舰队回合,然后以入京交换《天津条约》为由要求登陆。根据预先安排,三国使节必须按照清政府的要求从北塘登陆。然而,他们坚决不去北塘,而是去大沽口,通过天津进入北京。曾格林沁断然拒绝了。
[img]684903' />
以此为借口,英法联军于1859年6月25日率先向大沽口发起进攻。他们首先拆除了横江铁链建造的第一道障碍物,并炮击了大沽口两岸的清军炮台。曾格林沁压抑了自己的愤怒,命令清兵不要轻举妄动,等敌人靠近了再打。看到时机已到,曾格林沁命令炮弹像雨点一样击中联军战舰,大沽海面像饺子一样不断掀起一股水柱。清军的火炮之前都是巧妙的伪装,没有暴露位置,所以突然开火,打联军措手不及。
由于联军战舰忙于清除障碍物,无法躲避,因此被清军炮火击中,甚至贺布本人也受伤。直到下午4点,包括贺布在内的联军共有4艘军舰被击沉,其余的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联军看势不好,便竖起白旗诈降,旁边的美国舰队司令达底那海军准将也急忙带领舰队支援英法联军。经过调整和部署,联军决定继续进攻,命令陆战队乘坐20多艘鹬板,在舰炮火力的掩护下,从海河南岸炮台强行登陆。
曾格林沁见此,立即下令大沽口南北炮台一起开枪,轰击陆战队。直隶提督史荣春、大沽口协防副将龙汝元率领军队作战;1000多名蒙古骑兵也松了一口气,与炮兵一起阻击,使敌人陷入海滩阵地。天黑时,联军伤亡惨重,无法再战,只好在离开同伴的尸体后匆匆撤回舰上。晚上,清军继续炮轰敌人,打得联军心惊胆战,直到跑到杭州湾才稳住阵脚。
[img]684904' />
清军击沉敌舰4艘,重创6艘,俘虏2艘,英军426人,法军14人,外军440人。并俘虏了一名英美士兵,而清军只有32人死亡。可以说是大获全胜,收获颇丰。这场战斗意义重大。这是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的第一场名副其实的胜利,严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让他们知道中国人没那么容易被欺负。
清朝鲜是一场著名的胜利,击沉了4艘敌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