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地内镇发展迅速。所谓地内镇,就是建在真宗寺附近的一些城镇,是农业商业中心,绝大多数居民一直是门徒。本愿寺可以直接控制一些这样的城镇,获得经济来源。地内镇门徒的任务之一是守卫镇,防止外人进攻,所以他们试图建立大量的堡垒。石山本愿寺是一座巨大的堡垒,整个地区有50多个堡垒。
战国时期,一些名人试图在农村地区建立新的统治秩序,一直遭到门徒的强烈抵制。因此,一直有大量的门徒参与,大规模的门徒超过1万人。各地封建领主不得不镇压这些起义,其中最激烈的镇压是织田信长。他讨厌所有新旧佛教势力,本愿寺势力如此强大,脉络如此广阔,能量如此之大,成为他统一日本的最大障碍:
1、本愿寺作为一座结构复杂、组织严密的大寺,分布在整个关东、关西平原。本愿寺可以同时动员各地的门徒与信长作战。
2、 本愿寺不需要常备军,当地门徒可以自行供应。这座寺庙以外的门徒也可以反过来支持石山这座寺庙。
3、本愿寺具有优良的地理条件和资源:背后是海,可通过海路补充战略物资。@ 石山御坊已经建成了强大的军事要塞,很难攻下。
4、门徒们总是对本愿寺非常忠诚,不容易改变节日。
这种情况使信长在消灭本愿寺时遇到了许多障碍。信长对本愿寺的战斗持续了十年。
[img]684539' />
1570年,信长戴着足利义昭进京,路过时向石山本愿寺索要军费,实际上是开战的借口;本愿寺不允许,信长的铁炮部队浩浩荡荡,与本愿寺调度的杂贺众进行了战国史上罕见的洋枪大战,历史上被称为“石山战争”。显然,他宣布信长为“法敌”,号召全国各地的门徒一直发动反对信长的行动。后来,显如发动长岛一向一井,围攻信长之弟信兴所在的小木江城。杀死信兴,并组织3万多名门徒与朝仓、浅井军合攻宇佐山城,使织田方守将森成战死。本愿寺逐渐与上杉、武田、三好、浅井、六角、朝仓等所谓“信长包围网”相结合,成为反对信长的政治军事中心。信长包围网的成员一直在变化,但本愿寺始终是中枢。最初,与显如密切合作的武田家在东方,使信长成腹背受敌之势,形势对本愿寺非常有利,但在1573年,信玄病死,至此形式逆转。信长于1574年击败长岛城,屠城二万;这一年镇压越前一向,本愿寺坊主下间赖照战死。1576年,信长开始攻击石山市。本愿寺急于寻求毛利水军(村上水军)的救援,最终在木津口击败了织田水军(九鬼水军)。然而,1578年,织田水军击败了毛利水军,石山被包围,失去了海上供应。到1580年,很明显,本愿寺的实力已经耗尽,对抗信长没有希望,所以他不得不放弃,在天皇的调解下,在加贺和石山城的条件下,与织田信长和解。从此,本愿寺退出了政治舞台。
回顾本愿寺对抗信长的历史,可以发现许多不利于本愿寺的因素,导致其失败。
1、毕竟是宗教组织,没有封建领主直接有力地控制武士集团。本愿寺缺乏对门徒的直接控制,门徒也不总是遵守命令,在下达命令时要考虑他们的利益。@ 毕竟,门徒主要是农民,不是专业士兵,不是战争,没有理由随意发动起义,从事战争。只有当起义与他们自己的经济利益一致时,他们才会参与其中。
2、一向宗不是军事组织,缺乏必要的军事人才。一向依靠地方农民组织,缺乏有效领导起义的军事领导人。
[img]684540[/img]
3、宗内门徒之间也存在矛盾,使得横向军事合作存在一些困难,不能按照本寺的指示随意进行。@ 尽管大多数门徒都很忠诚。一些门徒仍然试图脱离本愿寺,出于各种考虑。
4、反信长联盟由各种利益不一致的名称和寺庙组成,无法实现共同努力。他们只是聚在一起反对信长。缺乏组织,缺乏统一的领导,缺乏明确的计划和统一的军事战略。
因此,信长可以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打破信长的包围网。
本愿寺投降后,显如遂隐居,弟弟准如接管法门。在正亲町天皇天正十九年(1591年),在丰臣秀吉的帮助下,于京都兴川六条重建新本山(位于京都市下京区花屋镇下)ル此后直到今天,本愿寺的本山都在本愿寺门前。当时,明如之子教与明如脱离父子关系,在京都自立山门,立东本愿寺,而明如之子教则被称为西本愿寺,因为他对父亲的长期讨论不满。至自,本愿寺分为东西两家,直到今天。准如一脉的西本愿寺法统,被称为“真宗本愿寺派”,依然以正统自居;教如一脉的东本愿寺法统,被称为“真宗大谷派”。
[img]684541' />
之后,本愿寺显如和信长势力继承人──丰臣秀吉和解,秀吉在大阪、京都等地捐地重建本愿寺,本愿寺逐渐恢复活力。但显然,在他死后,教育小组内部发生了对立。曾经不遵守父亲命令的长子教,比如继承了12代法主的三子,一定有芥蒂。此外,后来掌权人德川家康故意在背后操纵,故意协助支持教育,比如建立新寺庙。因此,本愿寺的势力从此分裂,教如的新流派叫东本愿寺派,准如这边叫西本愿寺派。
本愿寺在日本战国势力怎么样?本愿寺是如何对抗信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