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战争的过程没有详细记载,史记 据秦本纪记载,这场战争俘获了魏国相邦公叔的痤疮
据《六国年表》记载,魏国王子在这场战争中被俘。从那时起,少梁之战以秦国的全面胜利告终。然而,这场战争并不是秦国单独面对魏国的战斗。甚至可以说,魏国的主力军根本不在河西。
[img]683608' />
据《六国年表》记载,同年,魏与韩赵联军在井水作战,并取得胜利,还让赵国割让土地给魏国。今天汾河的支流是河东的重要城市,江、翼、汾城都在河边,这是里晋国发家的地方,其战略地位不亚于安邑。面对来自东方的韩赵联军和来自西方的秦军,魏国不得不做出选择,最终放弃了河西,保住了河东。
根据《史记 魏家记载,魏国战败后,将庞割让给秦国,庞应指的是离少梁不远的黄河岸边的另一座城市。少梁失守,繁庞成为孤城,魏不得不割让。
战争后续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秦献公在少梁战争中去世。因此,秦献公死于战争,但实际上是虚构的。秦献公出生于秦灵公元年。他九岁的父亲去世了。他被驱逐出国30年。他回国后在位23年。他去世时,秦献公已经62岁了。这是战国时期的高寿。只有秦昭襄王比秦献公活得更久。这么高的寿命怎么能在战场上死去呢?
秦朝秦献公去世,停止进攻,退出河西。此外,秦国在少梁之战中实际上被打败了。这也是一个胡说八道。秦孝公继位时,他仍在陕城与魏国作战。陕城位于函谷关以东,已深入魏境。可以看出,战争没有秦献公的去世而停止。
[img]683609[/img]
让秦国退出河西的应该是魏赵联盟于毅。第二年,鲁、魏、宋、郑(韩)侯来魏。魏国同时与周边国家停战,与赵国联盟。如果秦国继续与魏国作战,他将独自战斗,然后停止战斗。魏国借此机会开始修建河西长城。
魏国为什么迁都大梁?
魏迁都大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史记》说魏惠王31年,马陵之战后,魏被秦压力迁都大梁,另一种是魏自己的史书《竹书时代》说魏惠王9年迁都大梁。
首先,魏国迁都大梁不太可能是魏惠王的早年。考古钻探证实,大梁是战国时期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远远大于明清时期现有的开封古城。修建这样一座巨大的城市必然需要很长时间,而且必须在长期和平阶段完成。魏国能在魏惠王初年迁都大梁,说明魏武侯时期已开始修建大梁。但魏武侯时期,大梁周边的土地是韩、魏、齐、宋、楚、魏的狗牙交错之地。魏国大多在这里与周边国家发生战争,魏国在此期间不太可能建造如此巨大的城市。经过魏武侯和魏惠王的多次征伐和换地,魏惠王初年,大梁周边基本都属于魏国。这时,魏有能力在这里建造一座巨大的城市。如果魏国迁都的大梁确实是在魏惠王的早期,那只能说明魏国先迁都后建城,但这种可能性更低。没有一个国家会把自己的核心迁移到荒野中,等十几年才能得到城墙的保护。
[img]683610' />
而且,魏国迁都大梁并不是为了躲避秦国。魏惠王时期,无论是浑浊之战还是水之战,都是韩赵直接插入魏国河东腹地。魏国只能勉强抵抗。以安邑为中心的河东,即使没有秦国的威胁,也根本抵挡不住韩赵的进攻。毕竟韩赵和魏是分裂在晋国的,韩赵占据了汾河中上游的土地,魏国安邑在汾河下游,河东面对韩赵的进攻。没有危险可守,远比面对黄河对面的秦国更紧迫。
此外,秦国多次与韩赵合作,从两面攻击魏国河东。河东是魏国迟早会放弃的危险场所。
但魏国迁都大梁,更多的是为了向中原扩大势力范围,而不是为了防御。
虽然大梁离秦国很远,但它离楚国和齐国更近,位于平原上。如果魏国被迫迁都,他怎么能选择逃离虎穴,进入狼窝呢?
[img]683611[/img]
然而,自魏国迁都大梁以来,魏国的发展中心已转移到中原。直到魏国灭亡,魏国在中原的方向不断扩大,大梁一次也没有丢失。可以看出,魏国迁都大梁是正确的选择。
而且安邑多次被韩赵和秦国攻击,也只是加快了魏国迁都的步伐,但不能说是魏国迁都的主要原因。
介绍了少梁之战的过程 少梁之战的结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