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最激烈、伤亡最严重的战场。
[img]683849' />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并与盟国意大利和仆从国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芬兰合作,出动了550万师、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和190艘军舰。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突然袭击苏联,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在战争爆发初期,由于法西斯的突然袭击,苏军一路崩溃。德军凭借局部军事优势和相对先进的战术,在明斯克、基辅等地发动钳形攻势,大规模歼灭苏军活力,平均深入苏联600公里。直到1942年6月斯大林格勒战争爆发,德军进攻受挫,双方陷入乌克兰东部,相互胜负。1943年8月,苏军凭借人力物力优势逐渐主动,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击败德军在东线的最后一次战略进攻,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此后,苏军发动一系列战略攻势,收复大部分国土,占领东欧多国,最终于1945年4月30日占领德国首都柏林。5月8日晚,德国举行了无条件投降仪式。投降书于9日凌晨生效。苏德战争结束了,这也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战场上的结束。
这场战争彻底摧毁了西部强大的纳粹德国。从那以后,联邦德国和苏联之间的东欧国家成为了苏联的傀儡国家,苏联成为了一个超级大国。
战争背景
德国
1933年1月30日,奥地利人阿道夫·希特勒在欧洲中部担任德国总理,德国纳粹党上台。希特勒拯救了经济大萧条中几乎崩溃的德国,但在中国实施了独裁统治,镇压了反对党;声称要打破凡尔赛的枷锁,夺取“生存空间”。
德奥合并于1938年3月11日。
1938年9月30日,英法德签署了慕尼黑条约,德国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
一九三九年三月,希特勒再次撕毁慕尼黑协定,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全境。
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和德国划分了东欧的势力范围,苏联实际上成为了德国的帮凶。
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一九三九年九月二十五日,苏德两国在德国征服波兰后瓜分波兰。
1940年4月,德国攻击法国、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并迫使法国接受和平条约,维希法国于1940年6月22日成立。此后,德国在“海狮计划”中失败,被迫暂停征服英国三岛的计划。
[img]683850[/img]
1941年4月6日,德国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并征服。到目前为止,在欧洲,除了英国,盟友已经崩溃,德国已经基本清除了征服苏联的障碍。
苏联
在苏联战前的“大清洁”运动中,大量苏联军官被逮捕甚至枪决,大大削弱了红军在战争早期的军事指挥能力。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苏联,特别是乌克兰,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大量的乌克兰人饿死,导致了大量的叛乱,乌克兰对莫斯科越来越不满,甚至希望德国军队“解放”乌克兰。
苏联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苏联成为德国相对意义上的仆从国,开始像德国一样对外进行大规模侵略。
1939年9月25日,苏德瓜分波兰。
1939年11月30日,苏联入侵芬兰,付出巨大代价后获胜,获得芬兰卡累利阿地区和图尔库军港。
1940年6月,苏联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几乎与此同时,苏联恢复了被罗马尼亚占领的比萨拉比亚地区。这种行为直接导致芬兰和罗马尼亚加入了轴心国,波罗的海人发动了广泛的反苏斗争。当德军进入波罗的海三国时,人们欢迎德军。
在远东,苏联和日本也发生了冲突,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相继发生。为了减轻远东的压力,苏联迅速改变了以往对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敌对态度,转而支持国民政府的抗日战争,为国民政府提供了大规模的经济和军事援助。
[img]683851[/img]
随着苏联和德国之间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苏联在远东的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1941年4月13日,苏联和日本签署了《苏联和日本中立条约》。苏联不再援助中国国民党政府,而是决定在中日战争中采取中立态度,承认伪满洲国的现状,希望将远东的苏联红军调回苏德战场。然而,在《苏日中立条约》签署后,苏联仍未能调动远东部队,但直到苏联确信日本准备南进而不是北上。
英国
早在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就入侵波兰,与德国发生战争。在法国战败后,英国甚至有被德国入侵的风险。在北非,由于德军的干预,英军被迫从意大利撤退到利比亚的殖民地。在巴尔干,德国和意大利征服了英国盟友希腊。因此,此时英国最大的敌人是德国。即使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是一个极端的反共主义者,英国人民也不喜欢苏联,但自1941年苏联和德国爆发战争以来,苏联不再被认为是英国的假想敌人,而是与德国的盟友作战。
[img]683852' />
美国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美国一直遵守门罗主义,坚持不直接干预欧洲战争。但在英德爆发战争后,大英帝国风雨飘摇,美国无法容忍第三帝国占领欧洲。因此,美国一直在向英国提供军事援助。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也开始通过英国向苏联提供军事援助。可以说,英国和美国对苏联的军事援助是苏联军队击败德国军队的主要原因。
日本
早在1938年,日本就与苏联发生了边界冲突(张鼓峰事件),1939年与苏联发生了诺门坎事件,两国关系不可或缺。因此,苏联不得不在远东驻扎大量军队,日本也维持了庞大的关东军。然而,由于日本和美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美国坚持保持中国的“门户开放”,日本必须从中国撤军,并利用石油禁运迫使日本成为榜样),苏联也害怕德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双方都不打算在远东保持如此巨大的军队对抗,因此,苏联和日本于1941年4月13日签署了《苏日中立条约》,双方决定相互遵守中立条约。到目前为止,苏联和日本直到1945年8月才发生冲突,苏联调动远东部队与德国作战;日本调动关东军征服东南亚,由于日本的消极合作,德国在苏联战场上被动。
[img]683853[/img]
芬兰
为了迫使芬兰将卡累利阿地峡和汉科军港割让给苏联,苏联侵略芬兰,1939年11月30日。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苏联赢得了战争,芬兰被迫割让卡累利阿地峡、汉科和一些岛屿。这场战争显然激怒了芬兰,直接导致芬兰在苏德战争中为了收回被苏联占领的土地而倒向德国。然而,芬兰的倒退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因为芬兰不想激怒苏联,只想恢复领土,所以在恢复失地后不再积极进攻,而是坐在山上观看老虎。战争后期,当德国不可避免地失败时,芬兰军队也采取了驱逐芬兰德军的军事行动。
苏德战争的背景是什么? 苏德战争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