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中叶,英国获得对印度的控制权后,觊觎缅甸,多次派人到缅甸谈判,试图迫使缅甸签署不平等条约,并以此名义开展侦察活动,积极为缅甸殖民扩张做准备。19世纪初,英国逐渐在印度站稳了脚跟。为了打开印度与马来半岛英属殖民地的联系,开辟从西南入侵中国的门户网站,进一步扩大其对亚洲国家的殖民侵略,它指向缅甸。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img]683141[/img]
第一次战争
第一次战争(1824-1826)的原因是英国在18世纪末将印度领土的东部边界推向缅甸。英国印度殖民当局以阿拉干(1785年并入)与东印度公司孟加拉管区接壤边境发生冲突为借口,向缅甸宣战。英国的作战计划主要是在陆地上防御,并派遣登陆部队在伊洛瓦底江口登陆。阿萨姆和布拉马普特拉河谷于1824年3月5日开始交战。虽然一支英军部队抢占了几个居民点,但未能攻下马拉-穆克筑垒的要点。并在雨季初撤退。5月,马赫·班都拉率缅甸军队横渡纳阿夫河,17日在拉穆(孟加拉邦)附近郊区击败英军。引起加尔各答和达卡的恐慌。然而,缅甸军队得知英军在仰光登陆后,不再扩大战果,而是迅速回到教师那里帮助国内驻军。英军登陆兵于5月11日在仰光登陆,实现了缅甸政府的预期,因此英军轻拿了城市。缅甸军队在仰光城北占领阵地,封锁了城市中的敌登陆兵。仰光地区在夏秋两季一直处于激战之中。英军在其他地区进展顺利,占领了缅甸的大片领土。缅甸军队于1824年底转入进攻,但在12月5日至9日仰光附近郊区的战斗中遭到重创。1825年4月1日,英军获得增援后,强攻达努彪防区,缅军被迫撤退。从那以后,双方都没有主动出击。谈判于10月2日开始。英方的要求激起了缅方的义愤,缅军发起了进攻。虽然缅甸军队获得了几次局部胜利,但结果仍然失败。谈判将于12月30日恢复。1826年2月,英军占领杨达波,强迫缅京阿瓦。同月24日,缅甸国王孟(1819-1837年在位)被迫签署了《杨达波条约》。根据条约,缅甸不得干涉阿萨姆、卡恰尔和德扎伊恩季各公国的事务。南部和丹那沙林被分配到英国,支付100万英镑的赔偿,接受英国常驻总督,签署缅甸和英国的通商条约,允许英国船只在缅甸港口自由航行。这是缅甸历史上签署的第一份不平等条约。
从那时起,英国的侵略力量逐渐深入缅甸,缅甸开始走上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道路。然而,英国在战争中死亡的人数也高达1.5万人,战争支出高达1300万英镑,使英国在印度陷入经济危机。印度总督阿美士德保险被取代。
战争也给缅甸各族人民带来了深远的灾难。战争结束后,英印总督派往缅甸大使利用其早期特权,秘密了解和掌握了缅甸统治集团的大量情况,并借此机会组织间谍活动,为英国当局在缅甸的进一步扩张提供了重要信息。这是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羞辱国家的条约。从那时起,独立的缅甸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
[img]683142[/img]
第二次战争
第二次战争(1852)的原因是英国分舰队进行了挑衅。以保护仰光英商利益为借口,英分舰队劫持缅甸船只,炮击岸防工事。与此同时,缅甸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对方做出新的、更大的让步。英军在4月5日被缅方拒绝后,开始从海上炮击马达班港。英军炮兵占绝对优势(分舰队装备159门重炮)。雨季过后,英国戈德文将军率领的“阿夫斯克”加强了集团军(孟加拉步兵旅3个,印度团12个,炮兵工兵2万人),开始沿伊洛瓦底江追溯。10月9日,英军攻占卑谬,但随后退回仰光,因为战斗计划只占领缅甸。其实这场战争不是以和平结束的,而是以休战结束的。
第三次战争
第三次战争(1885)始于英国的另一次侵略。英国试图将被缅甸政府处以罚款的英国商业公司的上诉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头,并试图将整个缅甸合并。10月22日,英国向缅甸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国有权监督缅甸的外交活动。缅方接受了这一要求。尽管如此,预先部署的英军还是发动了进攻。十一月十四日,英军占领了边防要塞敏赫拉,接近缅甸首都曼德勒。缅甸正规军无法抵抗在数量和装备上占主导地位的英军。英军于11月28日进入曼德勒。缅甸作为英属印度的独立省份,于1886年1月1日被宣布为英国领土。缅甸开展了一场游击战,反对英国奴役的占领者。直到19世纪末,它才被英国人镇压。
英缅战争 从第一次战争开始,缅甸开始走上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