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郁是明朝崇祯时期辽东前线的军事指挥官。他在孙承宗、袁崇焕等著名将领手下工作多年,亲身经历了明清之间的许多关键战争。
周文郁不仅武勇过人,而且文采斐然。晚年,他写了一本回忆录《边事小纪》,描述了他一生的战斗生涯和他所听到和目睹的重大历史事件。
这本书一直被后人视为研究明清战史的第一手史料。
这本书描述了崇祯三年的一场小规模战斗,很少有人知道,但对当时的明清战争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img]681336[/img]
这场战斗是“两灰口之战”。
崇祯三年正月初三,明朝武将刘兴佐带着一支100多人的骑兵队,在永平城外的山区两灰口地区。
突然遇到数千名清军骑兵,“陡遇贼数千骑兵”。刘兴佐率部拼命战斗,但众寡悬殊,明军伤亡不断。
刘兴佐浴血奋战,战而退,因战马受伤逃跑,被清军团包围。
刘兴佐仍拒绝屈服,“箭衣力战,自毛至申,杀贼无算”,最终被清军乱箭射死。
[img]681337' />
明朝学者谈迁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国争》中设想,如果崇祯能“假兴佐为锋,潜出万骑,超辽河掩后”。
让刘兴佐带领数万精兵深入清朝进行大规模反击战。“利则进,否则疾归。虽然没有胜利,但建虏知道我出乎意料,将来也不敢轻视我。”
谈迁所说可谓真知灼见。根据崇祯初年明朝的实际情况,国内农民起义尚未成为气候。
[img]681338[/img]
由刘兴佐指挥,明朝完全有可能抽调一批精兵强将,对清朝发动反击。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崇祯善加利用刘兴佐,委以重任授以重兵,刘兴佐将成为明朝进攻端的尖刀。
明朝可以实现攻防两手硬的最佳状态,明清战局有望从此大大改变。
清朝的综合国力远不如明朝,所依赖的无非是八旗兵强大的战斗力。
有了刘兴佐这个悍将,明朝就能从攻防两端全面遏制清朝,逐步夺取战场主动权,指日可待。
不幸的是,刘兴佐的雄心壮志在没有报酬的情况下先死,这消除了明朝扭转败局的最后一个希望。
刘兴佐的死,可以说死是冤枉的,死是不值得的。
他被明军长期以来一直沿袭的残忍坏习惯杀死。
[img]681339' />
不知道明军什么时候开始形成一个制度。每次战后,士兵们都会把割敌的第一级带回来,交给老板过数,作为考虑战绩军功的依据。
你说你打了胜仗,一战消灭了多少敌人,口说无证,拿走了敌人的首级。
这种残忍坏习惯的唯一优点是可以防止士兵虚报军功记录,但缺点更多,明军往往遭受巨大损失。
一代名将戚继光在《训练实纪》中指出,每当明军临阵大战时,“杀一贼,三五十人互相争夺,却忘记追杀败贼”。
激战正如火如荼的时候,几十个人去抢一个敌人的首级,白白释放了很多敌人。即使在争夺首级的时候,敌人大队也趁机反击,明军却大败。
据《建州闻见录》记载,明清萨尔浒大战期间,西路军刘绝所部与清军作战,已获胜,“胡兵几不能挡”。
只要明军趁机穷追猛打,就能取胜,但明军却突然停止了战斗,“争割首级,无意中战斗。”“所以输了。”
[img]681340' />
刘兴佐也吃了这个坏习惯。
刘兴佐原本是清朝武将,清军没有以记功为主的习惯。但他降明后,不得不入乡随俗。
在崇祯二年12月29日的青山营冒儿头之战中,刘兴佐获得清军首级592名。按照惯例,这些首级应该送到永平市,由老板登记。
崇祯三年正月初三,刘兴佐“押解金人首级,赴永平报验”,结果在两灰口遭遇清兵,英勇殉国。
如果明军没有这种残酷的首要记功坏习惯,刘兴佐就不会有这次永平之行和两灰口之战。
只要这个重要人物不死,明朝对清战争就有很大的希望。
然而,也许正是这句老话,明朝的气数已经耗尽。
随着刘兴佐的死,明朝扭转明清战局的最终希望破灭,崇祯败局已定,战胜清朝的机会永远丧失。
明朝武将写回忆录,指出军队中致命的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