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什么时候发生了方头之战?背景揭示

公元369年,晋大司马桓率步骑行5万大军,从阿姨(今安徽当涂县)出发,开始了他一生中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起初势如破竹,打到距前燕都城仅几十英里的方头时,遇到了前燕军队的殊死抵抗。后来因为粮道断绝,不得不归来。南归途中,前燕慕容垂和慕容德设伏击败,前秦将领苟池和邓羌被赶来支援前燕,抢回了归路,只剩下一万多人回到姑姑五万步卒。

虽然这场战争的发生地点不在方头,但历史书上习惯于以这场战斗命名为方头之战。

战争背景

[img]681194' />

桓温第三次北伐(方头之战)是在东晋内部权力争端面临短兵相接的情况下进行的。
当时,中原的形势对晋朝并不乐观。前燕和东晋在许昌多次拉锯战,最终失去了这个重要的城镇。

淮阳地区在兴宁年间(363年至365年)失守。@ 洛阳城守将军看到孤城难守,找借口带兵逃跑,只留下沈进一个人带着500人守城。(《江南刚风吹浮萍》一文解释说,沈进是王敦“逆党”沈充的儿子,一直想以身殉国挽回家族声誉。他等待着这个“光荣”的机会。)

公元365年,前燕名将慕容恪、慕容垂率兵进攻洛阳,守军寡不敌众,城破,沈劲死节。不久,陆军、高平、万城陆续被前燕军攻占,燕军甚至攻占汉水以北。

公元368年(海西公太和三年),晋廷增加了司马桓温的特殊礼物,位于诸侯王之上。转年5月,桓温率领徐州、兖州刺史,率步骑5万,从姑姑开始第三次北伐。

事实上,早在桓温失败之前,前秦两位大臣之间的对话,早就有人预料到了未来的结局。前秦王子大师问另一位大臣沈胤:“桓温士众强整,乘流猛进,今军巡高岸,兵不接刃,结果会怎样?”沈胤回答说:“从桓温目前的势头来看,似乎有很大的前景。但在我看来,他一定不会成功。晋朝皇室衰弱,桓温专制其国,晋朝朝臣未必与他同心。@ 桓温的胜利,是晋臣不愿看到的结果,他们一定会千方百计阻挠。与此同时,桓温骄傲自大,胆怯应变,以大军深入,不利用好机会,反而重视观望,想不战而胜。如果晋军未来缺粮,军心破败,肯定会不战自败。申胤一席话,几乎100%预言了方头之战。因此,东晋群臣一直无法北伐胜利的最关键因素是内心的三心二意不团结。


什么时候发生了方头之战?背景揭示什么时候发生了方头之战?背景揭示


  • 方头之战背景 解读方头之战有什么影响?
  • 公元369年,晋大司马桓温率领5万大军,开始了人生中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这场战争是方头之战。那么这场战争的背景是什么...

  • 揭开慕容家族之战,桓温大败
  • 慕容恪死后,他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没有人愿意重用慕容垂。三军总司令大司马的职位给了慕容伟的弟弟慕容冲。慕容冲是历史上...

  • 如何评价方头之战?这场战争对东晋和前秦有什么影响?
  • 虽然这场战争的发生地点不在方头,但历史书上习惯于以这场战斗命名为方头之战。 [img]7776[/img] 影响 东晋方面 第三次北伐(...

  • 在什么背景下爆发了一场头战?桓温在战前做了哪些准备?
  • 晋攻前燕之战,又称方头之战。公元369年,晋大司马桓率步骑行5万大军,从阿姨(今安徽当涂县)出发,开始了他一生中第三次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