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甲骨文和金文记载,刑天是一个人形符号,是氏族部落的象征图腾。刑天本来可能是中华民族无名神只,被断首后才被称为“形天”。在《山海经》的原始记载中,它被称为“形天”,而“刑天”的名字被认为是陶渊明改变的。根据《太平御观》,《陶靖节集读山海经诗》被引用。“刑天”意味着“身体死亡”,但它可能会复制错误,包括“刑天舞干戚”和“形死无千岁”。陶潜这首诗写完后,“刑天舞干戚”一词,因传抄错误而有“刑天舞干戚”和“形逝无千岁”二说。
[img]680035' />
北宋宣和六年后,曾红在《陶靖节集》之后作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渊明读山海经诗有句“形逝无千岁,野心固有”,却莫名其妙。后来读了《山海经》云:“刑天,兽名也,好衔干戚跳舞。”我知道这五个字都错了。形瑶是刑天,没有千岁是舞干戚耳,所以与下一句相协调。
南宋时期,周必大(1126-1204)在《二老堂诗》中提出反驳。他认为:余谓昀说固善,然靖节这个问题十三篇,大概是指一个问题。如果前一篇文章总是记得夸父,那么这篇文章恐惧地说精卫衔木填海,没有千岁之寿,而野心永远存在,化去不悔。若并指刑天,似乎不相继。另外,最后一句云:“徒设在昔心,良晨可待。"何预干戚猛耶?清中叶时,陶舒(1779-1839)重刊《陶靖节集》,他倾向于曾洪说:既云逝,又云‘无千岁’?早逝与千岁,相去何异彭战?恐古人不属于文法。民初,鲁迅在《介亭杂文二集》中〈题未定草六〉本文采用“刑天舞干戚”的说法,证明陶渊明“不是整夜飘飘然”,而是有“金刚怒目式”的风格。然而,郭沫若晚年写的《读诗笔记四条》赞成了周必大的观点。他说:这样懂小畅的诗,宋人曾经在节外生枝,说“没有千岁,野心固然”,怀疑上下文不一致,于是把“没有千岁”的学校改成了“刑天舞干戚”。
[img]680036' />
对后人来说,引申意义。刑天成为勇敢士兵的象征,各朝各代都被比作战斗和斗争的象征。几千年后,晋朝伟大的诗人陶渊明在《读山海经》中写诗称赞道:“精卫衔微木,将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类,化去不后悔。徒设在昔心,良辰可待!",赞扬刑天虽然失败,但依然战斗不已的精神。诗中的“干”是盾,“戚”是斧的意思。刑天,也象征着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刑天的评价是什么?刑天的意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