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字自然是众所周知的。两位大师的思想和理论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因此常被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一生积极从政,希望有所作为。然而,他被鲁国的权臣排斥在外。后来,他周游列国,没有得到诸侯的重用。他的政治生涯一直很沮丧。
因此,在后期,孔子转而通过学术治疗影响政治。他接受了学徒们的讲座,写了一本书,并整理了《诗》、《书》、《周易》、《春秋》等经典作品。据说孔子的学生多达3000人,其中72人更为著名。孔子和弟子的言行被记录在《论语》中。
[img]679954' />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字。据统计,在《论语》中,“仁”字出现了109次。孔子对“仁”的内涵有各种各样的表达和解释,但核心的说法是“爱人”。只有以爱人的仁慈为基础,才能践行忠诚、原谅、孝顺、友谊等美德,建立和实施礼乐制度。
同时,“仁”也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仁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绅士人格。@ 孔子还将“仁”的概念扩展到政治领域,要求君主爱民,实施“德治”。
孔子为儒家建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描绘了蓝图。孔子死后100多年,为儒家建筑做出贡献的孟子诞生了。孟子(约前372-约前289年)是战国中期的邹国人。他继承了子思(孔子的孙子)的学生,曾游说过齐、魏等国,实施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也没有得到诸侯的接受和重视。
与“王天下”相比,孟子更愿意“教育天下人才”,所以他也选择退休讲课,和弟子们一起写了《孟子》一书。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img]679955' />
孟子
在政治领域,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并提出了“仁政”和“王道”的主张。孟子认为,人民是国家政治的基础,即所谓的“民为贵,国家次之,君为轻”;统治者要把爱护人民放在第一位,为政要保护人民权利,让人民生活稳定。孟子还说,君主只要实行王道,赢得人心,就能不战而服万国,无敌于世(所谓“仁者无敌”)。
孟子除了是著名的思想家外,还应该算是一位文采丰富的散文家。
作品《孟子》可谓辞彩华赡,气势磅礴,雄辩滔滔,为后人留下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也是我想要的,义,也是我想要的;两者不能兼得,舍生取义者”;“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它也是气,至大至刚”;许多鼓舞人心的名句,如“如欲平治天下,今天的世界,舍我其他人”。
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几千年来对我国思想文化各方面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孟之道是什么? 孔孟知道什么是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