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堰是南北朝淮河上修建的拦河坝。位于安徽省五河、嘉山、江苏省泗洪三县交界处的淮河浮山峡。梁天监十三年(514)采取水攻夺回北魏寿阳(今安徽省寿县)。在浮山峡筑坝拦淮,水位高,回水淹没寿阳。
简介
浮山堰用军民20万人建造,持续了两年。主体为土坝,两岸同时填土,中间用大量铁垫底,用巨石大木截流。天监15年4月完工,坝高20丈(约48m),顶宽45丈,底宽140丈,长9里。坝旁有两条溢洪道。上游形成巨大的水库。200公里外的寿阳被水围困。堰底河床为沙土。当年8月涨水时,堰溃决,下游受灾居民数以10万计。淮旱于20世纪50年代初得到治理。峰山切岭工程采用梯形截面,边坡陡峭,底宽100米的干河槽,应为浮山堰水库溢洪道的遗迹之一。另外,在下游老河中发现方井形大木笼,
疑似填石截流所用。浮山堰现在还有一些遗迹。
[img]678737[/img]
作用
浮山堰是南北朝淮河上修建的拦河坝。位于安徽省五河、嘉山、江苏省泗洪
淮河浮山峡内三县交界处。它是淮河历史上第一座用于军事水攻的大型拦河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土石坝工程。梁天监十三年(514),梁武帝萧衍与北魏争夺寿阳(今安徽省寿县),派康艳主持浮山筑坝堵水,迫使魏军撤退。据史书记载,本工程动用军民20万人。从两端开始填筑土方,准备在中间合龙。浮山堰花了两年时间才最终建成,因为各种波折。这个水利工程确实对魏军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蓄水后不久,寿阳城被水围困,魏军被迫弃城上山。浮山堰建成后,淮河被切断,上游几百英里内有一片海洋,水位不断上升,几乎与堰顶相等,开始威胁下游地区。一方面,梁军应对魏军的骚扰,另一方面,他应该努力防止洪水,并利用魏军对洪水的恐惧向魏军宣传,梁军不怕战争,怕有人泄水。魏军果然开始凿山泄水,于是浮山堰水库有两条溢洪道。泗洪县峰山乡塔河村前有一条。文物在解放初期仍可见。这两条溢洪道也是我国水库建设史上记载最早的。
为了建造浮山堰,梁朝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从徐、杨二州派民夫,每四户一人;浪费数千万金铁器;砍树做笼子;施工中有无数人死亡。浮山堰的典型之处在于,它从攻击敌人开始,但以害己告终。由于其巨大的影响,最详细的记录为子孙后代了解当时的情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价值
当时浮山堰工程规模无与伦比。据估计,主坝高30-40米,水域面积约6700平方公里。总蓄水量超过100亿立方米。浮山堰主副坝填方约200万立方米。这些指标都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坝高往往是水利工程技术水平最直接的表现。土石坝直到12世纪才超过30米高,比浮山堰晚了600多年。浮山堰的建成突出了古代中国人民惊人的力量和精神。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人们对自然的深刻理解,浮山堰在短短四个月内就被冲走了,但它在世界水利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浮山堰什么时候建成?介绍浮山堰的主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