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创造的贞观时代是中国最辉煌的历史时代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外友好交流的黄金时代。正是在这个时代,中国和印度有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唐初,正好是印度戒日王朝。罗逸多的统治时期是印度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戒日王依靠6万庞大的象军,以征伐四方,最终统一了北印度,“勒兵战无前,象不驰鞍,士不释甲”。这时,戒日王已经听说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同样强大的国家;一个伟大的人物也出现在这个强大的国家。他对这个国家充满了神往、好奇和怀疑,迟迟得不到答案。这时,一位名叫玄奘的和尚出现了,他迫不及待地想召见远处的沙门。
[img]678129' />
两国之间的交流一般从民间交流开始。汉代已经存在了中印民间交流。唐朝时期,唐僧玄奘促进了中印两国政府之间的直接交往。玄奘西游到印度,一路宣传大乘佛教教义,名声传遍四面八方。玄奘来到戒日王的宫廷,受到了隆重的礼遇。关于两人的对话,在正史《新唐书》中有明确记载,而玄奘回国后写的回忆录《大唐西域记》则更为详细:
戒日王问:“高僧从哪里来?来这里是什么?”
唐僧回答:“从东土大唐来,求佛。”这句话在《西游记》中出现过无数次。
戒日王又问:“听说你们摩诃震旦有个秦王圣人(古印度人称中国为“摩诃震旦”),少而灵鉴长而神武。...早怀远略,兴大慈悲,拯济含识,平定海内。...咸歌<秦王破阵乐>。关于他的伟大传说在我们这里流传已久。赞美他的盛德是真的吗?请告诉我他的行为。玄奘大略地为戒日王讲述了唐太宗的神武,平祸乱,定四海,天下宾服的情况。戒日王听到大喜,终于解决了心中的疑惑和尊重,说:“我要向东方致敬!”
贞观15年,公元641年,戒日王与玄奘会晤后不久,派使者前往大唐,并提交国书。唐太宗李世民接见来使,为能在千里之外有这样一个知己而高兴,还命令云骑尉梁怀持节出使印度,回答日王。戒日王尸罗逸多既惊讶又高兴,问中国人:“自古以来,中国使者来到我国有先例吗?中国人都回答:“不!于是,出城迎接使者,把诏书举到头顶崇拜。
[img]678130' />
后来戒日王第二次派使者到唐朝拜,唐太宗又派卫尉丞李义表传达旨意。这一次,唐朝使者受到戒日大臣的欢迎,全国都曲女城的人们前来观看,在路上烧香。然后,戒日王率领大臣们用面朝东方的礼仪接受了诏书,并赠送了火珠、郁金香和菩提树作为礼物。在这次出使中,需要注意的是,王玄策作为副使随行。贞观22年,公元648年,唐太宗派右卫率领主任史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第三次出使印度。这次出使不太顺利,还没到印度,戒日王尸罗逸多就死了。戒日王没有儿子,死后国家大乱,四分五裂。阿罗顺那大臣发动叛乱,自立为王,发兵在半道截杀王玄策使团。使团只有几十人,除王玄策和蒋师仁外,其余均被杀,并抢劫了沿途各国进贡的礼物。王玄策本来是为了中印友好而来的,却遇到了这场大灾难,愤怒不已,一个人跑到唐朝属国吐蕃借兵复仇。最后借了吐蕃兵1000,尼泊尔兵7000,发兵征服阿罗那顺。战争三天,斩首三千,溺水而死数万人,阿罗那顺逃。不久,阿罗那顺收散兵再战王玄策,这次输得更惨,连自己都进去了,副使蒋师仁活捉了他。随后,王玄策、蒋师仁率军再次击破其国,俘虏了王妃、王子、男女12000人,58座城市投降。曾经帮助阿罗顺那的东天竺国王尸鸠摩,忙着送牛马万头,弓刀穗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这就是所谓“一人灭一国”的典故。事实上,从目前的角度来看,“一人灭一国”的说法有些夸张。戒日王死后,印度四分五裂,阿罗顺只继承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小朝廷。王玄策攻杀阿罗顺那后,天竺迦没路国也献上了珍贵的礼物和地图,并请求给老子像《道德经》。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文化向中国以外传播最远的记载。因此,道教显然未能在印度生根发芽。
[img]678131' />
后来,唐高宗时期,五大天竺国都来朝拜。
唐玄宗时期,中天竺派使者三次入唐;南天竺派使者一次,献五色鹦鹉,请唐军帮他讨伐大食吐蕃,请唐帝给他国家的军队命名。唐玄宗给他的军队起了怀德军,并用锦袍、金带和鱼带给了他的使者。
后来,两国和尚交流密切,学习佛教,宣传佛教,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相互影响。这一切也得益于唐太宗李世民和戒日王尸罗逸多英雄交流的基础,尽管王玄策和阿罗那顺有不愉快的经历。但从历史大局来看,对中印交流没有太大的负面影响。
戒日王和唐太宗的关系如何?有哪些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