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封建制度萌芽于古多王朝,在戒日王朝时期得到充分建立。印度土地原本是国有的,被称为“王田”,王田被分为四部分,
一是国用,以征田赋,作为祭祀、王室花费;
二是封建,用来封臣宰相,从大臣到官员和幕僚都有不同的封邑;
三赏高才,肯定知识分子;
四赏异道,赏宗教团体。为了福德,它被称为福田,实际上是一个“教田”。由于皇帝的大量布施,婆罗门教祭司、佛教寺庙和印度教寺庙拥有大量土地,成为大土地所有者。
戒日王曾对大贵族给予大量土地。根据631年发现的戒日王给予的铜牌记载,原来施舍的土地是婆罗门僧侣用假铜牌占有的。这一次,分割的土地由另外两个婆罗门僧侣分割。法令还说,土地施舍将转移村民在土地上获得的土地税和征收收入的权利,并附有传子权,直到天长地久。这种世袭封地制使封建主成为一个小王国。例如,王舍城著名佛教中心的烂陀寺受到国王的尊重,占地百余邑。一邑基本上是一个村庄,每邑一般有200户。正因为如此,村里的农民变成了附属农民,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随着分封土地所有权的转让,业主的转让甚至需要加强租金支付和税收支付,以了解封建经济不在于土地的数量,而在于土地上的农民数量。
[img]678160' />
进一步发展封建制度,最终确立。原则上,戒日帝国的土地仍属国王所有,称为“王田”。国王有权处理王田。据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王田分为四种:一种是帝国占有地;二是官僚占有地(禄田、食邑);三是婆罗门(硕士高才)占有地;四是寺庙占有地(福田)。戒日王对教俗地主的布施和封赐,是将土地与农民一起封赐的。农民不仅被束缚在土地上,而且随着土地占有权的转移而改变主人。农民必须向领主支付收获的1/6,并支付“费用”(货币)和劳动力。农民还必须通过村社向国家缴纳捐税。村社组织仍然保留着公共土地,公社领导人和公社会议的权力仍然相对较大,具有自治的特点。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一些村社仍然以大家庭为单位,并保留了定期重新划分土地的习惯。
戒日王给教俗地主施舍或者封存的土地数量很大,很多可以达到百邑(一邑相当于一个村社,200个农民)。比如烂陀寺有200个城市的土地,多达4万个农民。大型土地所有者对其领土具有世袭权或自由控制权。封建主还拥有领土上的行政和司法权,可以随意处置农民。因此,在戒日王时代,印度的封地和赐地已经脱离了政府的管辖权,具有独立性。
戒日王死后,大封建主分开称霸。从7世纪到12世纪末,北印度出现了许多“拉其普特人”的小王国。
[img]678161' />
随着封建制度的形成,婆罗门教和佛教不适应日益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
四世纪左右,婆罗门教吸收了佛教、栖那教等教义和民间信仰,逐渐形成了新的婆罗门教。
经商羯罗在8世纪进行了改革,形成了新的印度教。主要经典有《吠陀》、《奥义书》、《往世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等,教义与婆罗门教相似。
主神有相互关联的三相神,即婆罗摩、毗湿奴、湿婆。婆罗摩(大梵天)是创造世界的神,毗湿奴(遍天)是祝福神,主管维护世界,湿婆(大自由天)是毁灭神,主管是毁灭世界,也是苦行神和舞蹈神。
随着奴隶制的解体和封建制的形成,种姓制度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婆罗门和刹帝利仍然保持着他们的统治阶级。他们从历代君主那里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并被土地上的居民剥削和司法审判。在戒日帝国时,种姓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婆罗门和刹帝利基本没有变化,但吠舍分化,只有少数富商。首陀罗的地位有所上升,与破产的大量吠舍逐渐形成了新型的首陀罗种姓——依附农。这样,名称没有改变,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前三个等级是封建主,后者是农业阶级。
戒日帝国有什么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