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真正的贵族只出现在从东汉到南朝的时期。隋朝建立科举制度,开始以学习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后,以门阀制度为基础的贵族彻底崩溃。在此期间,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贵族是东晋王、谢、桓和余。这也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在过去,王谢堂前燕飞进了普通人的家中。
[img]676271[/img]
所以问题来了,为什么作为当时东晋皇室司马家的顶级门阀,王家和桓家都造反了,却失败了。除了相对低调的余家,谢家8万私人武装的北府兵可以抵抗前期的百万大军,但谢家并没有取代。相反,谢家的奴隶“刘裕”终于起兵取东晋代之,成为南朝刘宋的开国皇帝为什么会这样?(由于篇幅过长,今天先讲造反王、桓二家的故事)
王家:
说到东晋的四大家族,我们首先要说的是被称为“琅琊王”的王家,其权力的巅峰是中国书法监督——王导。琅琊王的创始人是西汉宣帝时期博士对王吉的建议。几代人之后,他终于成为了一个门阀。在王导一代,恰逢五乱华,西晋灭亡。王导早年很容易成为琅琊王的司马睿。他们可以说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看着外国入侵,王导和他的表弟王敦用自己的权威安抚了北方大臣,并建议晋元皇帝司马瑞南渡联系南方士族,这最终使东晋建立并度过了最困难的早期时光。也正是这样,作为开国功臣王导和王敦两兄弟,一内一外,几乎完全架空了司马睿。当然,司马瑞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当他登基仪式时,他甚至要求王导同升皇家床位。很明显,连皇帝都说这个世界是王家和司马家一起的,但他想象当时王家的财富。这就是著名的“王与马,共天下”。
但俗话说帝王心术,对你说“共天下”,那就是给你面子,千万不要当真。在提拔其他士族的同时,司马睿削弱了王家的实力。公元322年,手持重兵的王敦以朱镇北将军刘奎的名义起兵造反。按照一般的套路,王敦起兵谋反,朝中自然有大臣叫司马瑞尽杀王家。不幸的是,虽然司马瑞一直在削减王家的权力,但他没有同意,王导也带领这个家庭的20多个孩子在宫外哭泣和请罪。
[img]676272[/img]
事实上,司马瑞很清楚,东晋的内在王导和外在王敦,如果再强迫王导,恐怕新建立的政权就会被摧毁。对王导来说,当代著名的“琅琊王氏”贵族是祖先积累的。他们永远不能在自己手中破坏自己的名声,承担叛徒的永恒诅咒。于是司马睿和王导各自给了一个台阶,王导立即亲自去劝阻王敦。不幸的是,这一切都不顺利,王敦势力越来越大。
太宁元年,即公元323年,此时晋元帝司马睿已经去世,长子司马绍即位,是晋明帝。显然,他的父亲没有权力,他自己也更多了,这也给了王敦决定废帝自立的机会。不幸的是,王家注定只有为相的生命,而不是为皇帝的生命。王敦在这个关键时刻病倒了,病情越来越严重。他于公元324年直接去世。失去主心骨的“王敦之乱”自然如此土崩瓦解。
之后,“琅琊王”没有异心。以王导为首的王家仍然受到新皇帝的重视。随后,中国历史上足以称之为“书圣之家”的王羲之、王献之等王家出现了。
桓家
在东晋四大家族中,除了王家造反,还有桓家。但是王家造反完全失败了,桓家可以说成功了一半。怎么了
桓家的历史比王家短得多。虽然桓家是传统儒家家族乔国桓家的后代,但东晋桓家的真正发财应该算是晋元帝时期的桓彝。正是我们上面提到的“王敦之乱”。当时晋明皇帝命令桓彝为散骑常侍讨伐王敦。王敦之乱平叛后,因功被授予“万宁县男爵”称号,从而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不幸的是,公元327年苏军乱爆发,桓彝奉命讨伐,却不想被叛军暗杀,但这也给了他15岁的儿子桓温一个成名的机会。公元331年,苏军之乱逐渐平息后,待机多时的恒温终于手刃当时策划此事的叛徒,逐渐被东晋人称赞。另外,他的外表很棒,器宇不凡。他被称为当世的俊杰。他娶了晋明帝的长女南康长公主为妻。首先,他继承了父亲万宁县男子的称号,然后加封了辅国将军,开始在朝野中崭露头角。
但这并不是桓温真正发财的时候,随着他开始进入东晋军事系统,桓温的机会越来越多。公元346年,桓温上疏朝廷要求伐蜀,并在朝廷开口前率军出征。不想仅仅一年后,桓温就毁掉了蜀地的成汉政权,恒温被封为征西将军,风头一时无二。为此,恒温决定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从此有了后来的“三次北伐”。公元354年,前秦朝向北移动;356年,羌族姚襄向北移动;369年,前燕再次向北移动,但正如前秦时期一样,桓温的动机在当时还没有出现。后来,前秦宰相王猛说。桓温的真正目的只是为了建立自己的声望。同时,为了防止后方空虚,他经常尽力导致三次北伐失败。然而,即使失败了,桓温也牢牢控制了东晋的军事力量,成为东晋的第一个阀门。正是恒温亲口说的:
“既不能流芳后世,也不足复遗臭万载耶”
由于讨论前严时桓温损失惨重,既然目的已经实现,就没有必要再出生入死。恒温一个接一个地回到朝中,控制东晋朝堂。公元371年,桓温带兵入宫,威胁司马奕退位,迎司马昱入朝,为晋简文帝。
既然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就没什么好掩盖的了。桓温铲除朝中异己后,逐渐准备取东晋代之。不幸的是,像王敦一样,桓温在这个关键节点生病了,于373年去世。父亲的志愿儿子来完成,曹操,司马懿,桓家。公元403年,桓温的儿子桓玄强迫晋安帝禅让,桓玄十天后正式称帝,国号楚。
通过王家和桓家的事,作为一个风雨飘摇的东晋,皇室能掌握的力量太少了。此外,由于没有科举制度,王家和桓家可以不断在帝国建立自己的势力,这使得即使王敦谋反,桓温也犯下了滔天大罪。即使他们死后,他们的权力仍然可以交替到他们的年轻一代手中,这使得东晋皇室不得不继续依赖甚至回收权力。然后科举制度的出现,使皇权永远高在上。
东晋四大家族权力有多大,造反不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