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明朝著名的历史人物,除了朱元璋、朱棣等明君、徐达、常遇春等著名将领,估计只有太监能让我们想起。太监作为封建王朝的独特产物,简直就是阴险毒辣的代表。他们诽谤皇帝,陷害他们的忠诚,在外面欺负人民。魏忠贤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杀死了许多忠臣良将,可以说是恶贯满盈。然而,有一个人他惹不起,这个人是天启皇帝的老师,还是保卫国家的干城,著名的袁崇焕是他的学生,他是孙承宗。
[img]674671[/img]
《明史》中有一句话,大意是用这个人的才能恢复失去的国家可能不容易,但如果你相信他把权力交给他,就完全可以稳定地坚持现在的领土。要得到这样的评价并不容易。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明朝皇帝重用他,清朝就不能赢得世界。这个让清朝人非常害怕但受人尊敬的人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孙承宗。
天启二年,一封群众举报信摆在了天启皇帝的案头,信中说辽东一线部署有误,如果这样安排山海关不保。天启皇帝是一位优秀的木匠,但他是军事上的两把刀。他邀请了他的老师孙承宗,孙承宗,他已经晋升为兵部的尚书。信中写道,山海关将军王在晋在关外八里处修建了一座新城,并准备派遣4万军队驻扎。他只是读了信中的内容,觉得这样做似乎没有错,所以孙先生决定亲自去山海关。
[img]674672[/img]
在山海关走来走去之后,他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王在晋是个白痴。至于王在晋为什么是白痴,《明史》记载了原因。新建的城市和4万名守军无法抵抗努尔哈赤的进攻。如果八旗军全力以赴地进攻,这座城市很快就会被打破。它存在的意义在于在敌人进攻时争取时间,让山海关守军做好准备。但新城离旧城太近,清军攻破新城,4万溃兵将向山海关撤退。清军追在后面,溃兵涌入城市,山海关抵挡不住这样的阵势,分分钟就会结束。
处理王在晋后,孙承宗接见了写举报信的人,这个人就是著名的袁崇焕。这时,袁崇焕只是个无名小卒。孙承宗和他聊了一整夜,发现他是个天才,将来一定是明朝的栋梁。孙承宗和袁崇焕不谋而合,同意要坚守山海关,必须坚守一个地方——宁远。孙承宗决定在宁远筑城,他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袁崇焕。当然,只有一个宁远,战略深度还不够。经过艰苦的管理,孙承宗在努尔哈赤眼皮下赢得了锦州。
但他知道,有几个孤独的城市无法抗拒努尔哈赤,他必须先训练军队。此时,辽东大约有7万名守军,看起来很多,但没用。更不用说一万多个假人,更可恨的是一些老兵恶棍,工资是领导冲锋,战争领导撤退,也不时玩“杀好工作”的把戏,可以说是敌人,干扰人民。
[img]674673[/img]
对于这些人,孙承宗礼貌地让他们离开。他招募了一些战斗力很强的人——难民。他们在家里种地。突然,后金士兵冲了过来,杀了他的家人,烧了他的房子。有这么深的仇恨,没有必要动员战争。孙承宗精心挑选并招募了7000人。
有了坚城和精兵,你能打败努尔哈赤吗?当然没那么容易,努尔哈赤是不可战胜的,因为他有一个强大的骑兵。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对步兵就像父亲教育儿子一样。步兵无法对抗骑兵,无论是积极的冲击还是侧面的复制。即使你幸运地赢了,你也会陷入追不上的尴尬境地。@ 如果你想打败努尔哈赤,你必须用骑兵来对付骑兵。孙承宗建立了明朝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关宁铁骑。
经过几年的经营,孙承宗建立了山海关-宁远-锦州防线,它就像一把锁,保护着明朝的东门。明朝可以持续270年,可以说孙承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直到明朝灭亡,这条防线才被征服。然而,不幸的是,事情是多变的。最坚固的堡垒往往从内部被摧毁。进入北京后,李自成占领了陈圆圆。吴三桂一怒之下成了美女,让人们放弃了“关宁防线”。孙承宗的苦心经营一旦毁了,不得不说真的很可惜。你对孙承宗还有什么看法吗?
辽东三大杰作之一孙承宗:优秀的抗清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