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奥兹是中国读者最喜欢的希伯来语作家,耶胡达·阿米亥应该是中国读者最喜欢的希伯来语诗人。
阿米亥1924年出生于德国一个正统的犹太家庭,从小接受传统的犹太教育,在德语和希伯来语的双语环境中长大。1936年,我和家人搬到巴勒斯坦,先住在佩塔提克瓦,然后搬到耶路撒冷。以色列还没有建国,耶路撒冷仍然是英国人的管辖权。和许多同龄人一样,阿米亥年轻时也受到希伯来民族主义的影响,但在巴勒斯坦,他必须用德语代替希伯来语,并准备参军为即将到来的以色列国家做出贡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阿米亥加入了英国犹太纵队,并参加了1948年以色列的“独立战争”。自20世纪50年代登上文坛以来,阿米亥先后发表了15部诗集,如《现在与其他日子》、《两个希望之遥》、《在公共花园》、《不是为了记忆》、《你是人,还是为了人》、《连拳头都曾经是五指伸开的手掌》,还发表了《不是这个时候,不是这个地方》等两部长篇小说,以及短篇小说集、戏剧和儿童文学。@ 阿米亥还有很多翻译,比如《耶路撒冷和我自己的歌》《阿门》,在英语世界有很大的影响。有的收入来自诗人自己,有的来自诗人与泰德休斯等其他翻译和诗人的合作。
阿米亥的诗歌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以色列新诗的雄辩代表,与以色列的历史和政治进程有着鲜明的一致性。他常说,所有的诗都是政治性的。这首诗表现了人们对现实的反应,而政治是现实的一部分,是正在形成的历史。即使诗人写的是坐在玻璃房子里品茶,这也反映了政治。战争是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以来无法摆脱的一个重要政治因素。几十年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经历了1948年的“独立战争”、1956年的“西奈战争”、1967年的“六日战争”、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经历了1987年和2000年的巴勒斯坦起义,以及2006年的第二次黎巴嫩战争,包括1982年的“黎巴嫩战争”。虽然阿米亥自2000年9月以来一直在古代,但早在1948年以色列“独立战争”时期,他就在犹太帕尔玛赫先锋队作战。从那时起,他从未停止过对战争的关注。然而,他并没有从民族命运的角度赞美战争和战争;相反,他从人道主义的角度讨厌战争,反对战争,说:“我对战争无话可说,没有什么可补充的。我感到羞耻(噪音使整个世界沉默)。一方面,他用诗歌寻找战争记忆:“我的好朋友,1948年6月,在阿什杜德沙漠中,死在我的怀抱和他的鲜血中。哦,我的红胸/朋友。"(噪音使整个世界沉默);一方面,他不停地分析战争的无情,展现被战争破坏的个人。他在诗中写道:“一个男人——他的儿子死了——走在街上,就像一个子宫里有死胎的女人。(噪音使整个世界沉默)。
[img]675289[/img]
阿米亥生活中不可忽视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它在德国形成的与生俱来的流亡犹太人的经历。因此,在阅读阿米亥的诗歌创作时,我们不仅要关注他的以色列人身份,还要关注德国童年记忆对塑造阿米亥人的重要影响。
在阿米亥的诗歌和小说中,有时会出现一个名叫路德的女孩,她是他童年的小伙伴,甚至被称为“童年的恋人”。一九六三年,阿米亥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他曾经去过老母校,也去过路得以前的家。和阿米亥的许多朋友一样,路德没有逃离纳粹的魔爪,死于集中营,但它铭刻在诗人的记忆中:“有时我想起你,路德/我们在遥远的童年时分开了,他们在集中营里烧死了你。如果你还活着,你将是一个65岁的女人,/一个处于老年边缘的女人。你二十岁的时候被烧死了;/自从我们分开后,我不知道你在短暂的生命中发生了什么。你得到了什么,他们在你/肩膀、袖子和你勇敢的灵魂上标记了什么,他们给了你什么样的/闪亮的星星,什么样的英雄装饰,什么样的/爱的奖章挂在你的脖子上,什么样的和平降临在你身上。愿你安息。"(噪音使整个世界沉默)
虽然阿米亥没有经历过大屠杀,也不是大屠杀的幸存者,虽然他有时表现出对历史的仇恨,但在许多作品中,大屠杀和其他历史事件就像一个潜在的文本,通过诗人的童年伙伴道路,表达以色列诗人对历史的记忆和质疑。在1963年出版的小说《不是这个时候,不是这个地方》中,阿米亥通过主人公约尔回到德国,与过去建立了联系,以了解路得之死的真相和杀害路得的刽子手的现状。约尔在某种程度上投射了阿米亥个人或那一代人的经历。虽然他们年轻时移民到以色列,避免了历史灾难,但他们有时会为逃跑感到内疚。
耶胡达·阿米亥在一个正统的犹太家庭长大。虽然他成年后不再严格遵守宗教仪式,但犹太宗教传统已经渗透到他的灵魂和血液中。正如他在1997年接受作者采访时所说:“我们使用的每一个词都来自圣经、祈祷书、解经学和塔木德都有它的内涵。每一个字都在犹太历史的大厅里回荡,我所采用的具有宗教背景的英语口语仍然保持着原始传统的魅力。在诗歌中,我同时采用了新旧标准。我试图在诗歌中重新创作和解释。这样,我的诗真的是犹太人的。”
[img]675290[/img]
在耶胡达·阿米亥的心目中,上帝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耀和力量。人类沐浴在上帝赐予的神的恩典和上帝给予的爱的雨露中。人们对上帝的感情交织着爱与敬畏,而上帝对人的感情则远近亲疏。许多中国读者熟悉“上帝同情幼儿园的孩子”第一节从第一层次表达上帝的同情,同情与人类的纯化密切相关,幼儿园的孩子有权得到同情,学校的孩子得到同情,成年人没有任何同情。幼儿园儿童、学校学生与成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幼儿园儿童最简单、最无辜。然而,阿米亥还提到,如果成年人想要得到救赎,他们必须通过爱。上帝关注真正的情人。“爱他们,保护他们,就像睡在/公园长凳上的老人一样。也许我们也会给他们/母亲传给我们的/最后一枚罕见的同情币,让他们的幸福保护我们,现在和其他日子。英国学者阿布拉姆森曾经提出过一个有趣的推断和假设,说这首诗是对拉什解释《创世记》的模仿,拉什主要认为上帝首先同情所有的生物,然后做出选择。然后暗示着人类祖先被蛇诱惑偷走了智慧树上的禁果,被驱逐出伊甸园。而“真爱”的人则能得到上帝的庇护,不受外界的侵扰。这不仅在宗教层面上用爱换取上帝的怜悯,而且在犹太传统中具有人性化的意识,呼吁人与人之间的无私救助。
[img]675291[/img]
应该指出的是,作为一个有着深厚犹太学基础的诗人,阿米亥对上帝的认知和解释似乎并没有超越古代犹太宗教经典对上帝的理解,但在诗歌实践中,他用现代希伯来语缩短了现代读者与文学传统之间的距离。他经常运用和模仿圣经诗歌和韵文,但他经常加入现代人的思想,打破了原有的文本秩序和意义,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关于耶胡达·如何评价阿米亥?耶胡达·阿米亥是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