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太宗天会五年(1127年),金灭北宋。天会六年(1128年,即南宋建炎二年)11月乙未,南宋东京留守杜充“闻有金师”。为了阻止金兵南下,卫州(今河南省吉县)和滑州(今河南省滑县东部)之间有一条人为决河,使黄河向东流向河南和鲁区,“从南清河(泗水)进入淮河”。从那以后,黄河开始离开春秋战国以来流经今军滑水的故道,南流入海的趋势日益增强,也拉开了金代黄河多次泛滥的序幕。
天会十五年(1137年),金朝政府废除了刘豫伪齐支持的政权,“河遂尽入金境”。4西宗皇统元年(1141年),金与南宋议和,签署了“皇统和议”(又称“绍兴和议”),规定“淮水中流为界,邓州南西40里,西南40里为界”、邓(今河南邓县)二州及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市)二州半给金,即东起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是金与南宋的边界。此后,黄河中下游地区进入金政权统治范围,黄河成为金朝最大的河流。
黄河泛滥的记录很少,内容也很简单。即便如此,不难看出,黄河在黄河泛滥的间隔时间很短,甚至在某些时间段逐年发生洪水。每一次洪水都会对金代的社会政治和经济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引起社会波动。金代黄河灾害主要集中在河北省东西路、山东省东西路、大明府路、南京路,即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以及江苏、安徽淮水以北地区。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尤为严重。金代黄河下游频繁决口改道的原因包括自然和社会。
[img]674567[/img]
首先,自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发源以来,黄河流经了海拔2000-5000米的青藏高原、海拔800-2000米的黄土高原、海拔1000-1500米的内蒙古高原、海拔200米以下的华北平原四个高度不同的区域。2
这样,由于落差悬殊,在两个区域相连的地方,河道陡降,形成了许多峡谷。如青海龙羊峡黄河水,从海拔3000米以上奔腾,一泻千里。然而,在河南孟县以东,突然降至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水流减慢,沉积物逐渐沉淀,河床不断上升,成为“悬河”,自然容易淹没洪水。@ 黄河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是水少沙多,降水量在时间和地域分布不均匀,河沙输送极不平衡。
[img]674568[/img]
首先,黄河上中游森林滥砍滥伐,破坏森林开荒,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有过多的沉积物,这是黄河决溢改道的主要原因。中国原本是一个森林辽阔的国家。六七千年前,森林和草原约占土地面积的三分之四;森林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一半。3
然而,自战国时期以来,平原大多被开垦,林区缩小。从秦汉到北朝,平原森林被砍伐,没有森林。从唐代到宋代,由于采伐范围的扩大,山区和森林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黄河中游森林面积的减少是黄河水萌于周、浸入汉、横溃于宋金的重要原因。
[img]674569[/img]
第二,由于金朝先后与南宋政权和蒙古政权对峙。为了确保自己的长期统治,统治阶级还将黄河视为一种可用的战争工具,因此黄河在金朝初年和末年多次发生人为决口或改道以阻止敌人。例如,太宗天会六年(1128年),南宋东京留守杜充决定开黄河堤,阻止金兵。哀宗开兴元年(1232年)正月,金朝为防蒙古军进攻都城开封,遣颜麻斤出等,率民万人,在开封西北“决河水卫京城”。2月,另一支蒙古军和汉军日夜围攻归德府城,“攻城不能下”。蒙古军随后在归德凤池口(今河南商丘西北20多里)决河,“水从西北到西南,入故绥水道”。3
从此,这条岔路口不再从归德至丰县东入泗,第一次从归德府南入遂水,即经夏邑、遂溪、宿县北至宿迁至泗水。南宋军入汴三年(1234年),蒙古军决汴城金寸淀黄河水灌宋军。而朝廷则根据统治阶级的需要和战争状况来决定堤防的修复和加固。据说,统治者对黄河堤防的破坏是黄河多次决口改道的直接原因。在金代,战争因素成为左右黄河灾害的重要社会因素。
[img]674570[/img]
此外,与当今社会相比,金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科技不发达,堤坝工程不够牢固,防洪标准不高。金代社会制度和治理不当也是黄河决口泛滥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将在后面的文章中详细讨论。@ 金代黄河多次发生灾情险情,特别是黄河下游河段成为极不稳定的河流。
金代黄河多次泛滥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有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