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
甲骨文是汉字的前身,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体系之一。它不仅证明了古代汉字的独立起源,而且提供了中国古代独立的文字创作规则,对3000年以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不仅将中国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提前到达商朝,而且由于甲骨文内容丰富,涉及殷商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对全面恢复殷商社会史具有重要意义,被称为中国古代乃至人类最早的“档案”。甲骨学的研究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甲骨学。
青铜器
殷墟出土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武器、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礼器包括鼎、斛、珍、谷、爵等。乐器包括箕、铃、正等。,武器包括戈、矛、斧、刀、箭等。形状丰富多样,装饰繁文缛节神秘,反映了殷商先民独特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达到了中国青铜时代发展的巅峰,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特别是长铭文,是当时人们现实生活的反映,保留了当时的真实面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殷墟出土的青铜器有四五千件。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出土的青铜器有170多件礼器、1340多件武器、工具等杂器。1950年~1986年,发掘了650多件礼器,1400多件武器,以及一些工具、艺术品和杂器。1986年以后,仍有许多青铜器被发现。青铜器主要出土于大中型墓葬,其中出土最多的是保存完好的第五号墓——妇好墓,有468件,品种齐全。
在青铜器中,最精致的铸造技术是礼器。殷墟出土的礼器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形状多样,呈圆形、扁平、方形等形状,其中以圆形器为主。最大最重的是武官村墓出土的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青铜器,也是青铜文明的巅峰。@ 侯家庄西北岗M104号墓出土的牛鼎、鹿鼎、妇好墓出土的两件司母辛大方鼎等,也是重型礼器。
建筑特色
商代建筑以宫殿寺庙建筑和陵墓为代表,庄严、简单、优雅,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平衡、秩序和审美兴趣,反映了宫殿建筑模式、建筑艺术、建筑方法、建筑技术,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宫殿建筑的先进水平。殷墟的沈北商城,城墙高大,宫殿威严,尤其是严格的“中轴线”布局,已成为中国几千年来城市的特色。
[img]674954[/img]
史学价值
殷墟的发掘几乎彻底改变了中夏商周三代传统历史观的面貌,真正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为商周考古树立了可靠的时代学基础,在追溯早商文化和夏文化中发挥了基础作用;填补了以郑州二里岗为代表的中商文化与以殷墟为代表的晚商文化之间的空白,从而完善了商代的编年框架。
以青铜玉为代表的殷墟文物表明,殷墟时期的手工业空前发达,不仅门类齐全,而且工艺水平高。青铜冶铸、制玉、制陶、制骨、制车、纺织等一些主要手工业生产部门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白陶、原始瓷等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殷墟出土的商代马车大量使用青铜构件,独立双轮,结构精致复杂,体现了高超的机械、青铜铸造等复合技术。
殷墟陵墓的埋葬制度、分布模式、埋葬方式、祭祀礼仪等,反映了商代晚期的社会组织、阶级状况、等级制度、亲属关系,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陵墓建设的最高水平,为未来中国王朝效仿,逐步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陵墓制度。同时,以人祭、人殉、车马殉、兽祭为代表的殷墟丧葬习俗,突出了殷墟时期以等级制度为核心的礼仪制度,体现了当时的丧葬习俗。
[img]674955[/img]
考古学影响
殷墟的发掘是中国传统金石学与西方田野考古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兴起的象征。
殷墟宫殿区和王陵区的发掘,以及大量珍贵文物的发现,如青铜器和玉器,引起了中外学术界的关注,确立了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地位;
1931年,梁思永在安阳后冈遗址发现“三层”,首次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商业文化的相对年龄关系划分为地层学,为中国考古学地层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殷墟挖掘工地已成为培养中国考古人才的摇篮。从李济、董作宾、石璋如、高去寻、梁思永、郭宝军、尹达、夏奈、胡厚宣等中国考古界第一代精英中走出来。
殷墟的发掘对20世纪初以来中国学术界在历史研究中盛行的疑古风格做出了积极回应。随着考古学证实商朝的存在,中国学术界可以在相关文章中探索“夏朝”。
殷墟发掘出了哪些文物?它们有什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