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的第二次北伐发生在1136年7月和8月(绍兴六年)。岳飞率领岳家军收复了陕西商州(今陕西商洛市)和郭州(今河南灵宝市至栾川县)的部分地区。
战争背景
自建炎年(1127-1130)以来,南宋的军事实力在历次战争中逐渐增强。绍兴五年(1135年),由于江淮地区游寇和江西、湖南等地的“土寇”被压平,南宋野上下要求北伐收复失地的呼声变得强烈。
绍兴五年冬,宋廷统一将全国军队改为营地护军,张俊部为中国护军,韩世忠部为前护军,岳飞部为后护军,刘光世部为左护军,吴杰部为右护军,王彦的“八字军”为前护副军。同时部署:韩世忠军驻扎在承州(治高邮,今江苏高邮)、楚州(治山阳,今江苏淮安)、张俊军驻扎在建康府(治江宁,今江苏南京)、刘光世军屯太平州(治当涂,今安徽当涂县),分别担任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防务。岳飞屯驻鄂州(治江夏,今湖北武汉武昌),吴杰守川陕,分别负责长江中上游的防务。
[img]673377[/img]
此时,由于岳飞军吸收了大量洞庭杨志军,总部进一步成长,宋廷将荆湖南路安抚司任士安、郝军、王军等1万余人,江西南路安抚制定司统制祁超、高道、丘云等近1万人,原张军都督府左军统制杜湛的数千人分配给岳飞。全军总共有约10万人马,编制从10名将军增加到30名将军。不仅兵员和素质居各军之冠,其声誉也居各军之上。因此,坚持在中原各地抗金的忠义民兵首领,凡南来归宋者,都愿意投奔岳飞部下。
绍兴六年(1136年)正月,太行山忠义保社首领梁兴等人突破金人围剿,率领100多名勇敢骑士归属岳飞。岳飞立即向法院报告了此事。宋高宗听说:“(梁兴南来)果尔,做一名优秀的官员,说服来访者。如果这样的人来来往往,他们就会看到敌人的感情。”然后降诏让岳飞妥善接受。
从绍兴六年正月开始,主战派宰相张军到前线视师。岳飞、韩世忠、刘光世、中兴四将张俊都被召到镇江府(治丹徒,今江苏镇江)都督府讨论军事事务。张钧称赞宋高宗韩世忠勇、岳飞沉险,可以依靠大事。都督府军事会议决定,韩世忠自承州、楚州出兵攻打京东东路淮阳军(今江苏邳州西南),岳飞从鄂州出发到襄阳府(今湖北襄阳市)北伐,张军自建康府出发到泗州盱眙县(今江苏盱眙县),刘光世从太平州出发到庐州(今安徽合肥)。以杨沂中殿前司军为老上司张俊一军的后援。韩世忠和岳飞主攻,张军和刘光世主守。
2月,岳飞要求工作人员胡红休起草声讨伪齐的号召,准备北伐;宋廷还批准了岳飞的建议,将新建的襄阳府路恢复到北宋的北京西南路,以示不要忘记旧都。当时统制王彦病重。他的“八字军”(营前护副军)驻扎在岳家军防区荆湖北路荆南府(治江陵,今湖北荆州市)。左相赵鼎和右相张军决定将“八字军”移至襄阳府,王彦担任襄阳府知府和京西南路安抚使,由岳飞控制。然而,王燕曾经是岳飞在河北招商局的老板。岳飞过去不听王燕的命令攻打新乡,独自带领军队离开。王燕拒绝接受这项任命,因为他过去的不满。
[img]673378[/img]
3月,宋廷任命韩世忠为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岳飞从荆湖北路、京西南路招聘使升为宣抚副使,镇宁、崇信军节使转镇为武胜、定国军节使。岳飞一旦进军,就可以在自己的官名上加入宣抚“河东”和“控制河北路”的称号。岳飞奉命返回鄂州军准备进军襄阳,但母亲姚氏不幸于3月26日病逝。岳飞是个孝顺的人,向宋廷上书后没有等待批复,即自动解决官员,与长子岳云等人一起将棺材埋在庐山。葬礼结束后,岳飞留在东林寺为母亲守孝。岳飞坚持按礼法为母“丁忧”三年。赵鼎、张军等大臣认为军情紧急,要求岳飞“起复(居官守葬)”;时任江南西路安抚制定大使的主战派大臣李刚已将钱粮分配给岳飞至营州(治长寿,今湖北钟祥市)。他认为,如果不发兵,就会担心粮道被截。他还上演了让岳飞兵马尽快前线,并特意写信劝说岳飞
。宋高宗用“金牌”降诏送到庐山,命岳飞“起复”还军,但岳飞“三诏不起”。岳飞守葬时,伪齐将王伟趁机攻占京西南路唐州(治泌阳,今河南唐河县)。@ 宋高宗对岳飞及其下属发出了严厉警告:如果他再次拒绝,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可以“重宪”。岳飞不得不“转孝作忠”,回到鄂州,带兵出屯襄汉。
岳飞第二次北伐发生在什么背景下? 岳飞第二次北伐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