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古人对宇宙的理解,我们不禁认为古人的宇宙观是“圆的地方”。事实上,这是一种刻板印象。古人对宇宙的理解非常先进和丰富,甚至不亚于现代西方的天文学。
如果你对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你会发现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实际上是非常发达的。参考文献,我们发现中国古代有三种宇宙观,即盖天、浑天和宣夜。我们不妨一个接一个地走进这三种天体观,深入了解他们对天地的看法和古人的智慧。
[img]673972[/img]
图1 古天圆地方之说
一、盖头说: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盖天说,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族宇宙观,早在殷周时期就出现了。在古人眼里,地球是一片平坦而广阔的土地。天空就像一个覆盖整个地球的圆形屋顶,也就是说,“天空像一个盖子,地方像一个棋局。”。这就是我们每天所说的“天圆地方”。古人认为天与地相连,融为一体。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后来有人提出,天地实际上并不相连。虽然天空覆盖着地面,但有四个角落无法覆盖,因为地面是正确的。因此,有些人认为这四个角落有八根柱子支撑着整个天空。
《晋书·天文志》中看到了盖天说系统,其中记载道:“言天如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以下是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倾斜四。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天中高于外衡冬至6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6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2万里。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从这个角度来看,天是圆形的,地也是圆形的,间距8万里。东汉著名哲学家王充说:“今天试着让一个人把火炬火,夜行在平地上,去人十里,火就灭了;非灭也,远使然耳。今天,日西转不复见,是火灾等等。”
图2 王充(公元27-约公元97年)字仲任
当然,盖天说,自诞生以来,它一直是一个不断开放和发展的体系。阴山下,“智勒川。天空就像穹顶,笼罩着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我们对这首北朝民歌并不陌生,它反映了盖天所说的观点。从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反映的内容无疑是草原民族的日常生活。当我们来到草原时,我们会发现远处的天空是一样的,天空就像一个穹顶,地球就像一个棋盘,整个天地连接在一起,融为一体。因此,产生这种观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img]673973[/img]
图3 整天说示意图
二、浑天说:浑天如鸡:
浑天的基本观点是,天空中的恒星布置在“天球”上,而太阳、月亮和星星则附着在天球上,不断运转。从这个角度来看,它无疑类似于现代球体天文学。
那么,为什么叫浑天,这种观点对天地的看法是什么呢?
《张衡浑仪注》中对浑天说的描述,其中记载“浑天如鸡”。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天内,天大地小。天表有水,天之包地,犹壳包黄。天地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周日,三百六十五度和四分之一,中分之一,半百八十二度八分之五覆地,半绕地下,所以二十八宿半见半隐。两端称为南北极。在北极乃天中,在正北,出地36度。但北极上规径72度,常见不隐。南极天地也在正南,入地36度。南规七十二度常伏不见。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强半。天转如车毂之运,周旋无端,形状浑浑,故称浑天。”
图4 浑仪是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仪器,是以浑天理论为基础制造的
与盖天说相比,浑天说无疑更进一步。他认为天地不是半球体,而是球体。这种观点认为宇宙就像蛋壳,而地球就是蛋黄。最有价值的是,这种观点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正如张衡所说:“过去的人,未知或知识。未知或知识,宇宙也被称为。宇宙的表面是无限的,宇宙的末端是无限的。”
在我们今天看来,浑天说比盖天说更有进步,但古人认为这两种观点没有区别,但他们有不同的观点。然而,浑天说仍然有一定的优势,即根据这一观点可以创造一种天体仪器——浑天仪。古人可以根据浑天仪制作更准确的日历,这对祭祀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图5 张衡(78-139年)
三、宣夜说:天无质
从前两种天文观点来看,无论是盖天还是浑天,天体都被视为一个球体,即一个实体的概念。与这两个概念相比,宣夜说无疑是一场意识形态革命。宣夜说:“太阳、月亮和星星,自然浮在虚空中,行动,必须生气。”也就是说,整个天体都漂浮在气体中。
其实宣夜说的观点起源很早,比如《庄子·逍遥游》认为“天之苍苍其正色邪?远远而无极邪?也就是说,整个天地都是由气组成的,而且是无限的。后来,宋、尹文继承了庄子的活力观念,将世界万物的起源追溯到“活力”。后来著名代表惠子提出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历物十事”,其中一种观点是“至大无外,称之为大一;至小无内,称之为小一。“这种关于宇宙无限大无限小的观点已经成为宣夜理论的思想奠基。
图6 古人对天文记录的石刻
宣夜说,它一直在发展,最终形成于晋朝。比如《晋书·天文志》记载“天无质,仰望,高远无极,眼神绝妙,所以苍苍也是。例如,望远道的黄山而皆青,俯瞰千崖的深谷而婀娜多姿,夫青不是真色,而黑非是有体也。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其行其止都必须气雁。七曜或死或住,或顺或逆,伏见无常,进退不同,因为没有根,所以也不同。因此,陈辰很常住在他的地方,而北斗不与众星西没也。摄提、填星都东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迟病任情,其无关紧要。若缀天体,不得尔也。”
这种观点认为,“天空是无质的”意味着天体没有形状,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无尽的气体。太阳、月亮和星星依靠气体漂浮在宇宙中,每个人都遵循自己的轨道,有规律、有序地运行。
图7 日心说(左)和“地心说”(右)
众所周知,西方天文学最著名的两种观点是地心说和日心说。
这两种观点都认为天体是一个坚硬的球体,其他的太阳、月亮和星星都固定在球体上。但宣夜说否定了这一观点。宣夜说,整个宇宙是无限的,充满了气体,世界是由气体组成的,所以它呈现出虚空的特征,所有的天体都漂浮在气体中,每个人都遵循自己的轨道。与西方天文学相比,这种思想并不逊色,甚至比它更糟糕。不幸的是,这一观念在中国古代并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几乎失传。由于中国发达的史学传统,我们今天能够理解这一观点。
古人对地球宇宙的看法如何?除了天圆,还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