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响乐发展的历史上,很少有人能比韦伯恩的交响乐更奇怪:两个简短而开放的运动组合,一个适度的乐队,弦乐没有低音提琴,加上竖琴和一对单簧管和圆号。这对他自己来说也是一个奇怪的变化。1924年,他接受了勋伯格的新十二音技术,但他的音乐风格变化不大;1927年11月,当他创作他的交响乐时,他的音乐开始改变。到目前为止,韦伯恩开始表现出作为后世先锋派鼻祖的创新精神。
突然,音乐变得轻盈有序。韦伯恩意识到,序列的原则不仅允许他在音乐中保持习惯性的半音化,还允许他对称或镜像进行排列。在这部可能是世界上最短的交响曲中,一切都来自这个序列,序列本身就是一个微镜像——序列的前六个声音(A-#F-G-bA-E-F),然后是移高三全音上前六个音的逆行(B-bB-D-#C-C-bE),前六个音从后向前进行——就像镜子里的图像一样。第一乐章开始时,二声部卡农围绕还原A音构成了严格的音符对称。以此序列为基础的下一组变奏,主题呈现在单簧管上,同时与圆号和竖琴的逆行形成对比。乐章有七种变奏,大部分是卡农式的,节奏和织体多种多样。第一个变奏是弦乐四重奏的二声部卡农,韦伯恩解释说:“这不可能获得强大的聚合力。即使是荷兰人(即约斯坎和他的后继者)也做不到。“结尾是一个具有总结功能的小镜像结构。然而,通过听觉很难感知到这些精致的音乐设计。
[img]672942[/img]
韦伯恩的弦乐三重奏
韦伯恩于1928年7月完成了这首交响曲,他给了抒情诗人西德加尔德·乔(Hildegard
Jone,这件事在1891-1963年的一封信中公布;从那以后,韦伯恩的声乐作品中选择的所有歌词都是乔的诗《眼中的光》(Das
Augenlicht)完成于1935年,是韦伯恩用乔的诗创作的三部大型合唱作品的第一部。它用明亮的音色对应选定的歌词:乐队包括木管独奏的“大杂烩”、没有低音提琴的音高打击乐器和弦乐队。作品中的卡农也是现代的安排,声部唱歌时与其逆行形成对比。然而,合唱也是由四声部的和声创作的。这种和声与卡农式和变奏技术相结合,与韦伯恩后期的创作《交响曲》一脉相承。
在完成了两首器乐素描钢琴变奏曲和弦乐四重奏后,他专注于为乔的诗创作一首歌,最终形成了他的第一首《康塔塔》(1938-1939)的中间乐章,乐队的编制类似于《眼中的光》。然而,在卡农的结构、和声和序列方面,这部作品与交响乐非常相似,我们可以有趣地发现韦伯恩对乔的歌词感到惊讶,这与他发现的音乐规则是一致的。他为这首诗写的女高音歌曲“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如此松散的作品”。毫无疑问,这是节奏和编织上的松散,或音乐听觉上的松散;然而,从其音乐构成来看,它是极其紧凑的。因此,与之前的作品相比,这种松散是“一个更严格、更有规律的程序产物”,就像在这首诗中一样,每一种音乐的动机都对应于整个音乐风格,“多么令人惊讶,这些诗歌行业在路上意外遇到了我!”“康塔塔的最后一首歌——最初是作为第一个乐章构思的,可以让我们回忆起交响曲的第一个乐章——韦伯恩构思它作为一个四声部的赋格、一首调侃曲和一组变奏曲。
琥珀四重奏演奏韦伯恩的《慢乐章》
《乐队变奏曲》(1940年)对应卡农式变奏,对应三度和小二度对称结构的序列设计,对应不同音阶上自我相似的顺序。正如韦伯恩写给乔的信中所说:“在一个由模进和节奏决定的形状中,给出六个音符,然后(这部作品持续了20分钟,他习惯于过多估计自己作品的时间),除了这个形状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什么都没有!!!换句话说,韦伯恩的《乐队变奏曲》完全由六个音的前进和逆行组成,这与《交响曲》的布局完全一致。然而,这六种声音的呈现方式比交响曲要好:韦伯恩将这两种六种声音组分为(4+2)+(2+4)。除了前四个音组-动机和和弦-比六个音组的作品更个性化外,六个音组基因最初由低音提琴演奏四个音,然后由双簧管演奏后两个音,然后演奏两个音开始逆行,最后四个音由长号完成。还有四个乐器组: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弦乐器和旋律打击乐器(竖琴和钢片琴)。音乐的结构是一个主题和六个变奏曲,或者作为一个引子,主部分(旋律和重复的和弦,一个乐器组和一个乐器组演奏)、连接部(完全和弦)、第二个主题(织体松散)、再现部(二声部卡农)、类似于奏鸣曲结构的过渡和结尾。
韦伯恩的下一部作品是《第二康塔塔》(1941-1943)的最后一部也是最长的。这部作品与《乐队变奏曲》的关系与《第一康塔塔》和《交响曲》的关系非常相似。虽然有更多的木管乐器(七个演奏者而不是四个演奏者)和旋律打击乐器(第二个乐章一小时,第四个乐章一小时),但两者的乐队配置也相似。就像《第一康塔塔》一样,作品一开始也是女高音和乐队的歌曲。为了给这种“叙述”和“咏叹调”,韦伯恩立即继续了女高音、合唱、独奏小提琴和乐队之间的对话。韦伯恩向乔解释说,这是一篇关于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诗的回文。古希腊的“诺莫斯”采用了旋律和规则(Nomos)“诺莫斯”是第四乐章中女高音的旋律,与巴赫改编的众赞歌旋律非常相似”。随之而来的是类似众赞歌的“诺莫斯”曲调,它存在于合唱镜像卡农的结构中,并伴有相隔八度的乐器。之后,韦伯恩开始以同样的宣传叙事-咏叹调-合唱形式继续“一个新的部分”,但这次是男低音独唱和所有女声合唱。合唱团写的第七部分已经开始创作,但很快就停止了。对韦伯恩来说,这六个完成的运动呈现出一个非常令人满意的顺序,即音乐、编织和叙述事件的原因。与巴赫的康塔塔不同(通过乔的基督教-泛神论者诗歌中的甜蜜、虔诚和对家庭生活的热爱),他认为这部作品类似于弥撒。
[img]672943[/img]
韦伯恩最后一部声乐作品的思想是古代形式的复兴。从1911年到1913年,他开始反复考虑马勒声乐交响曲的主题——关于山脉和死亡的主题。这最终是五个乐队素描(Op.10)方式出现了,但他留下了其他乐队的乐章和歌曲《伯杰温柔的光》(O
sanftes Glühn der Berger)。这首歌和另外两首歌《安静的芬芳》(Leise Düfte)和《启明IIII》(Kunfttag
III)都是在1914年,但直到1965年才为人所知,汉斯·摩登豪尔(Hans
Moldenhauer)在韦伯恩的遗物中发现了它们,还发现了1913年被韦伯恩废弃的五部管弦乐小品和其他作品。韦伯恩保留了《伯杰温柔的光》和《宁静的芬芳》。也许他不愿意把这些诗公之于众,这是一种害羞的心理:他只在1912年的一封信中告诉贝尔格,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与他母亲的死有关。至于他隐藏的这些管弦乐小品,可能是《五乐队小品》(Op.10)不需要它们。听这些被放弃但保存下来的作品,我们会怀疑他为什么选择这五部作品组成Op。.10。也许,我们也可以重建他的声乐交响曲风格,把作品放在10之2、放在伯杰温柔的光芒之后,最后一首歌是作品10之5。
在音乐史上,韦伯恩的作品经常被视为实验音乐,大多数人认为他的音乐不如另一个学生贝尔格。然而,其音乐丰富和发展了其导师勋伯格的十二音系统,为后世先锋派音乐的创作奠定了基础。他的音乐仍然被认为是奇怪的,他的死和他的音乐一样奇怪:由于香烟的光线,盟军士兵误杀了他。
安东·韦伯恩是什么样的人?如何评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