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
温庭筠(812?—870?),本名歧,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中唐以后,文人写词越来越多,温庭筠是写词最多、对后人影响最大的作家。他出生在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长期进出歌楼妓院。“能逐弦吹的声音,是侧艳之词”(《旧唐书温庭筠传》),被当时的士大夫鄙视,终身困难。他晚年才担任方成尉和国子助教。他的诗和李商隐一样出名,但更多的是个人沦落不偶,更少的是伤时感事。这是他的爱情诗。虽然他的文学才华华丽,但他雕刻得太多,有着强烈的审美倾向。事实上,它是齐梁绮艳诗风在新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虽然温庭筠的诗无法与李商隐相比;因为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所以他在晚唐其他诗人的艺术成就上。与他的诗相比,这些词的题材更狭窄,绝大多数都描述了女性的外貌、服饰和情态。如下面的〈菩萨蛮〉(词已改为同名歌曲《菩萨蛮》):
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得画蛾眉,化妆梳洗迟了。照花前后镜,花面相互映衬;新贴绣罗衫,双双金鹧鸪。
传说唐宣宗爱听〈菩萨蛮〉文庭筠为宰相令狐写了很多首歌,其中之一。在他的话里,他把女人的衣服写得那么华贵,外表那么华丽,姿势那么娇嫩,是为了适应那些唱歌的宫妓的声音,也是为了点缀当时没落王朝醉生梦死的生活。它承载着南朝宫体的诗风,为花间诗人开辟了道路。敦煌词中的十五首〈菩萨蛮〉看,题材相当广泛;但温庭筠之后,晚唐五代词人填了不少这种调子,风格一脉相传,离不开红香翠软的一套。可想而知,他有着深远的影响。
[img]672459[/img]
温庭筠部分描写闺情的词,比如〈望江南〉:
梳洗后,独靠江楼,千帆过不去,斜晖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注音:pín)洲。
又如〈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毛薄,鬓云残,夜长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离情正苦。一片叶子,一片声音,空阶滴到明亮。
表现出女人的离别和恨是相当感人的。由于温庭筠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同情那些不幸女性的处境,通过对这些不幸女性的描述,他在统治集团中被排除在外。他在创造词汇意境方面取得了特殊成就,因此这些词赢得了过去一些不幸女性和有才华的文人的爱好。
温庭筠在创作词的意境上表现出了突出的才华。他善于选择有特色的风景来构成艺术境界,表达人物的情感。比如“照花前后镜,花面相映”是一个色彩鲜艳的小镜头,它不仅衬托出人物如花的美丽,也暗示着她的生命如花。另一个例子是“斜晖脉水悠悠”的凄清景象,也暗示着行人的悠悠不回,辜负了闺中人的多情。此外,如“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同样的例子是“杨柳如丝,驿桥春雨时”。与上述艺术特征有关,他在表演上总是那么含蓄。这更适合短短的词调,也耐人寻味;但往往不够清晰,甚至词不尽如人意。最后,字句的修饰与声律的协调,加强了字句的文采和声情。这些探索有助于形成词的艺术特征,促进词的发展。然而,温词的主题偏向于闺房,表现出的伤害是软弱的,过于雕刻的单词和句子也给后来的词人带来了负面影响。所谓花间词派就是在这种影响下形成的。
[img]672460.jpg' />
韦庄
花间词人中的韦庄,一直与温庭筠同名。他的话略有内容,风格也比温词清新清晰。比如〈思帝乡〉:
春游,杏花吹得满头都是,陌生人家年少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抛弃,不可羞耻。
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一个追求爱情幸福的天真少女,比其他花间词人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生动得多。再比如〈女冠子〉二首:
四月十七日,正是去年今天。别君时:忍泪假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伴。除了天边月,没人知道。
昨晚半夜,枕头上明明梦见,说话时间长。依旧桃花面,柳叶眉频低。半羞半喜,欲去依依。觉知是梦,不胜悲。
这两个词通过告别后梦中的一次会议,表现出对前情的怀旧和告别后的凄凉。前词的全部内容其实只是后词写的梦中人的陈述。它在构思和布局上独树一帜,语言简洁,可以与那些以词句雕刻为工作的词家明显不同。值得注意的是,韦庄词中也有一些作品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比如〈菩萨蛮〉:
每个人都说江南好,游客只有江南老。春水碧天,画船听雨眠。龙边人如月,豪腕霜雪。莫还没老就回家了,还得断肠。
韦庄共写了五首〈菩萨蛮〉,风格相似。它承载着白居易和刘禹锡〈忆江南〉等作品,而下启南唐冯延思、李煜等词家,可以说是花间词中的别调。
花间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有哪些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