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3500年前的股商时期,幽燕大地就诞生了一个北方大国——孤竹国,它从建立到灭亡,在历史上已经存在了1000多年。孤竹国是商汤分封的北方诸侯国,存在于殷商、西周、春秋时期。在西周之前,它一直是维护商朝统治的北方大国。它的领土包括河北北部、北京、天津、辽宁西部和内蒙古南部的广阔地区。孤竹国比后来北方出现的燕国早了500多年,但由于古孤竹国文献记载不多,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千古之谜。
孤竹国的建立和灭亡
据《史记·索隐》记载,“孤竹君,商汤封。应邵说:‘墨胎姓氏”。《世本》说:“成汤封之离支,是弧竹国”。《史记·殷本纪》集解引《古书竹书纪年》称;“汤灭夏以至于受(纣),二十九王,用岁四百九十六年”。根据《中国通史》,商业时代相当于562年至公元前1045年。参照2000年公布的新夏商业周年表,商业从成立到灭亡的时间约为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H046年。史书记载,汤又称成汤或成唐。汤灭夏后,商朝建立,定都于亳州(今山东曹县)。孤竹国是这一时期成汤分封的诸侯国。孤竹人是商人的祖先。他早年生活在中原,后来在古代幽燕地区辗转反侧,发展到农牧并举阶段。他在辽宁朝阳地区定居后,被商汤封为诸侯国。商代中叶,孤竹国进入中期,立足燕山南部广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并在滦河流域建立都城。现在滦河中下游发现了许多孤竹生活遗址,都是典型的商代半地下卧室。孤竹作为商代北方的大国,在幽燕地区至少存在了500年。
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后,分封同姓贵族于北燕。《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与周同姓,姓姬,武王之灭周,封召公于北燕。到目前为止,燕国取代了孤竹国在北方的统治地位,逐渐成为幽燕地区的大国。周初,燕国采取“启以商政,疆以周索”的方针,对商代遗留下来的部落,依然保留其城郭和组织,利用原商的部落统治当地人民。因此,在西周时期,孤竹国仍由原姓部族统治,但已成为幽燕地区的小国,其疆域缩限于今天的河北唐山、秦皇岛地区。
春秋时期,孤竹国进入晚期,燕国北部的山戎部落越来越强大,吞并了燕国周围的许多领土。此时,孤竹国也被山戎占领,完全依附于山戎。燕庄公27年,齐公为救燕国出兵攻打山戎。国语齐语说:“齐桓公遂伐山戎,击令支,斩孤竹,南归”。公元前664年,齐祖公兵伐山戎后,孤竹国并未完全灭亡。据有关史料记载:周景帝55年(公元前530年),晋灭肥国,肥子奔燕,燕把肥人放在孤竹地,建肥子国。还记载了《卢龙县志》。可以看出,孤竹国的确切灭亡年龄应该在公元前530年。此后,孤竹国故地属于燕国管辖,孤竹故城并入令支县。从那以后,孤竹国的记载就不见了。近年来,在令支旧地,河北省迁安市发现了几处殷商遗址,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和陶器,其中两件是鼎和镇。根据上述铭文,考古专家认定为商务皇室大臣的吉子,吉子是纣王的叔叔,他的器物出现在孤竹国。可见孤竹与商朝关系密切,现在河北迁安卢龙等地也流传着吉子嫁女到孤竹的故事。这两件青年器“鼎和镇”被释放为嫁女的陪嫁物。
[img]670200[/img]
从历史上看,孤竹国兴于殷商,衰于西周,死于春秋。它成立至少有1000年的灭亡。孤竹国作为商朝维护北方领土的大国,不仅保证了商朝北方的和平,而且在弘扬殷商文化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了北方与中原的文化融合和北方各民族的交流,促进了古幽燕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考证孤竹国故城
至于孤竹故城的位置,历史学界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主要是在今天的河北省卢龙县南部。《中国历史地图集》还将孤竹故城暂时确定在今天的河北省卢龙县南部。这主要是原著《地括志》:“孤竹故城位于平州卢龙南二里,殷商诸侯孤竹国也是。《营平地名记》记载:“孤竹故城在肥如南十二里。”之说。据史书记载,“肥如,故治于今卢龙县北十里,春秋为肥子国。隋开皇六年废,汉置肥如县。”;“平州,北魏置,所在肥如县,隋大业初废。唐武德两年复置平州,今卢龙县移治。今天,卢龙县建于隋代,非肥如旧治。因此,在卢龙县城南确定孤竹故城的说法并不确切。
《汉书·地理志》说:“辽西令支有孤竹城,注引应绍云:‘故弧竹国’。“令支今为河北迁安,春秋为令支县,秦设离支县,两汉设令支县。史书记载,两汉时令支县下均附有孤竹城,晋后无记载。这是晋代令支县被鲜卑族占据的地方。南北朝时,北齐将令支肥如县,隋唐后进入卢龙县。无论是今天的河北迁安还是卢龙县,两地相遇,历史上属于同一个地方,证明孤竹故城在今冀东。至于孤竹城的具体位置,《水经注·湿水》说:“湿水南流京孤竹故城西,右会玄水(青龙河)。还说:孤竹山上有孤竹祠,山边有城市。“方舆纪要”说:“孤竹故城位于永平府西十五里。据此推断,其地在迁安、卢龙、滦县交界处,解放前属于卢龙县管辖。滦县境内有一首阳山,山上有夷齐庙遗址。查《滦县志》:“首阳山,老称洞山,山上有夷齐庙,1958年被毁。“再次查看《水平府志》和《卢龙县志》记载:“洞山,即古孤竹山,在永平府西18里(县志为城西15里),孤竹故城在其阴,孤竹祠在山上,滦水会的清风台在其上。据《滦州志》《重修偏凉汀记》报道:“清风台北孤竹之旧墟也是如此。据《永平府志》记载:“明景泰五年,知府在府西十八里洞山复建孤竹故城。“从首阳山的地形来看,山的北面和东面被滦河包围,南面是平原,西面是迁安龙山之间约三公里宽的平原区。在此期间,有一条南北横河。怀疑是唐代以前滦河改道留下的老路。孤竹城很可能靠近首阳山西北侧,这与《永平府志》和《水经笔记》记载的孤竹城在孤竹山的阴凉处非常一致。
@ 在与滦县首阳山相隔的迁安市,还有一个怀疑是孤竹故城的地方。根据《永平府志》和《复兴通志》的疆域图,在滦县首阳山东北,今迁安市沱上村和祁庄附近。《卢龙县志》说:“清节祠(夷齐庙)位于县西北十五里。孤竹都邑位于其右3里许,现为迁安地,东南为滦河、青龙河汇合平原。根据《县道记》,“孤竹在肥如县南20里。查《方舆纪要》:卢龙县西北三十里肥如县。也就是今迁安万军附近。在沱上村和祁庄附近,其地向南20里左右。西临滦河,距首阳山近1公里。北约4公里处有一座木槌山,据《迁安县志》记载,木槌山原名团山,因有孤竹次君墓,又名君山。根据《永平府志》,双子山西北20英里,有孤竹长君墓,又称长君山;马鞍山,在双子山西,有孤竹少君枯萎,又称少君山。这两座山都在迁安境内,离沱上村和祁庄不远。近年来,大量商代青铜器在不远处的夏官营和马哨村附近发掘出土。根据专家对青锏器上铭文的研究,与古孤竹国有直接相关。为假定孤竹故城所在地提供了有利依据。
根据目前相关历史资料的初步判断,孤竹故城应位于滦县首阳山周边地区,但孤竹故城遗址尚未找到。当地人怀疑孤竹城可能在唐代以后被河床迷住了。但无论如何,以首阳山中心周边地区作为孤竹故城的所在地都应该是科学的。
3500年前股商时期的大国:孤竹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