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夏朝至西周时期的诸侯国。伯益之子若木为徐国开国君主,都城为徐城(今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
周敬王时期,徐国灭亡,历四十多君,享国1600多年。
徐国文化
古代青铜器出土文物主要从商朝中后期到西周鼎盛时期。青铜器的生产标志着古代社会的生产和经济发展。出土的西周青铜器有大量铭文,证实和弥补了传统历史文献的准确性和不足。西周金文多次提到伐淮夷夷孚吉金的记录。孚相当于获取和掠夺的意义,吉金徐荣是淮夷部落中最大、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曾伯粟珍铭文载:克提淮夷,印超汤(阳),金道锡行,当时(安徽)繁阳以南的淮夷地区盛产铜和锡。《西甲盘》记载了西周关市之征,对南淮夷及诸侯人民的相应规定,铭文中说:淮夷旧我帛晦(贿)人,不敢出丝,其积,其进人。不使用命令(命令),即刑戴(扑)伐,也就是说,淮夷必须向周朝支付吉金和财产,并提供劳动力,否则就要进行讨伐。仅在周穆王时代,就发现了与淮夷有关的十五器战争记录的铭文。(诗经·鲁颂·潘水)写鲁西征服淮夷,建设潘宫宴庆群僚的情况见彼淮夷,献其琛(珍宝)。元(大)龟象牙,大贿南金(优质青铜器制品)结尾的句子。
徐国经济发达,是西周王朝纳税的主要提供区,征东夷征东国成为西周立国后的主要战争,在西周早期的许多青铜铭文中也有历史性的文字记载。
青铜器出土文物较多的徐国。20世纪50年代以前,据资料有24件,主要是日常生活、家庭、武器等方面,例如:徐王鼎、吮儿钟、徐髂尹钲、义楚钟、徐王义楚铺、王孙遗者钟、徐王庚儿钟都有铭文。其他还有殷徐伯鬲、周徐偃侯旨铭、徐偃王壶、豆形兽尊仪、徐宝蕴、大徐王寿铭、徐冠卑、环头大刀之刀头。这些徐器大多是徐国晚期(春秋时期)的东西,而徐国鼎盛时期是在西周。当时,徐器想在战争中被掠夺、奉献或丢失。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批量出土、闻世和发现。
1965年,山东省费县上冶镇台子沟村出土徐子氽鼎,铭文高21.5厘米,口径22厘米,重3.2公斤徐子潜之鼎百岁用之,系徐子氽铜箭头等随葬产品同时出土。1979年4月,江西省靖安县出土的三件青铜器都是徐国的遗物,其中一件铭文为18字雁君之孙徐令尹的旨型,选其吉金,自作炉盘。炉盆就像现在的火盘,雁与偃同音,古文可以通借。1982年,绍兴发掘了一座春秋大型墓葬,出土的六件青铜器中有三件铸有铭文,三件铸有铭文的青铜器是鼎、炉、福。由于损坏,周铭文未能释放福的肩部。炉底有铭文三行,其中有铭文三行徐王之的字样。鼎的器盖和器肩各有相同的铭文44字,标明徐菜尹自作汤鼎。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菜尹可能是管理祭祀的官员。
古代有青铜器蚩尤作兵据说东夷部落是蚩尤等后裔,徐器制作曾经处于领先地位,承前启后。徐器继承了商器的传统。比如商器没有钟,只有铎,铎的形状和钟一样,但是比钟小,嘴向上,有柄,握柄敲响。如果有铭文,通常会刻在柄上。从西周开始,口向下的钟出现了,徐器徐髂尹征自名征城,就是考古中的句耀,句耀是铎的音变,在浙江绍兴出土时有越器句镀,受徐器的影响。徐器也善于学习和模仿西周青铜器的制作,钦佩西周的礼仪和文明。春秋战国时期出土于安徽屯溪、江苏丹徒等地的青铜器,不同于当时南方青铜器的生产风格。它们都有棘密的变形动物图案和具有几何图案和陶器图案特征的精细图案。徐器的中间过渡很难否认。
徐国的经济发展也可以从徐器铭文、徐姓家谱和杂史中得到一些印象。比如绍兴出土的徐肴尹汤鼎,肴尹是商朝、徐国、楚国有管理祭祀的官员。(易周书·王会解)有:祝淮氏、荣氏(注):还有淮、荣二祝之氏。其中,淮氏是淮夷,其实是周朝的巫祝。由此可见,淮夷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进步。否则,周朝不可能轻易地把祭祀的神圣地位授予夷人。徐国是淮夷的代表性国家,在分工管理方面有着非常明确的官员。
《诗经·鲁颂·炯》是歌颂鲁国养马众多的篇章。相对而言,淮夷地处江淮河网交错,航运业具有优势。《英山徐氏宗谱》载:徐畅,第三十八世祖先,畅仕梦是司船,主航运。周昭王南征,使畅操舟事之,行之汉泽,舟失其底,昭王死之,逃到南昌,报父复仇。司辑是管理航运和船舶的官员,联系早些时候出版的《中文辞典》徐偃王条下注:穆王时徐子治国,仁义闻,欲舟上国,乃导沟陈蔡之间..徐国居然想要利用航运的优势,挖掘运河,其国力可想而知。
解密:徐国的文化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