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陶弘景:著名的医学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陶宏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莫陵(今江苏南京)人,华阳隐居(自称华阳隐居)。著名的医学家、炼丹师和作家被称为“山中宰相”。作品包括《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华阳陶隐居集》等。

陶宏景,字通明,自称隐居先生或华阳隐居,卒后溢贞白先生,丹阳莫陵(今江苏镇江)人。陶氏生活在南朝,历经宋、齐、梁三朝。他是当时有影响力的人物。博物学家对本草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陶弘景的一生,跨宋、齐、梁三代,经历复杂。虽然梁武帝对他的恩情有加,但《南史》也被誉为“山中宰相”。然而,在南梁时期,陶弘景作为道教茅山派的代表人物,在压力下远行。最后,作为道教上的清派大师,他去了祁县礼阿育王塔,发誓要戒烟,佛道兼修。正是这样,才避免了新天师道死于寇谦之的结局。

后人把这件事当成齐梁佛道交融的例子,却从来没有分析过陶弘景礼佛的真正原因。陶弘景的举动不是出于自愿,而是为了维护茅山道人的生存。陶弘景哀悼他的朋友沈约诗云:“我有几行眼泪,但我已经十多年没落了。为你尽力了,在秋风之前洒下了秋风。”

陶弘景被迫受戒后,假借悼念沈约之实,诉说自己痛苦的心情。苏东坡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实古今皆然,博大如陶弘景的人也可能无能为力。陶红景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学等都有一定的研究。曾整理过古代《神农本草经》,并增收了魏晋间名医所用的新药,成为《本草经集》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开创了以玉、草、虫、兽、果、菜、米为主的药物分类方法,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丢失,现在敦煌发现残本)。

史上说陶弘景年轻有异操,四五岁是好书,“恒以迪为笔,书灰中学字”。九岁开始读《礼记》、《尚书》、《周易》、《春秋》、《孝经》、《毛诗》、儒家经典如《论语》,颇以属文为意。十岁得葛洪的《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还长,“神仪明秀,朗眉疏目”,“读万多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十五岁的作品《寻山志》,倾慕隐逸生活。十七岁以才学著称,与江、楚炫、刘雨合称升明四友。

宋升明元年(477年)22岁时,领军将军萧道成(即齐高帝)发动兵变,除宋后废帝刘昱外,控制朝政,宋称帝,后两年建南齐王朝。齐高帝萧道成和他的儿子(477-493)在位时,陶洪景先后担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王王侍读;担任皇室最后通牒、章奏等文件事务的书记。三十六岁时,由于官场倾滚,仕途不利,依然是六品文官“奉朝请”,心烦意乱。

[img]670144[/img]

于是齐永明十年(492),上表辞官,挂朝服神武门,退休江苏句容句曲山(茅山),不与世交。梁武帝萧衍即位(502)后,屡请不出。但念其旧功,“恩礼越多,书问不绝”。天监三年(504),派人送金、朱砂、曾青、雄黄等物品,用于炼丹。天监十三年,在茅山建朱阳馆以居。天监十五年又为其建造了太清玄坛,“以均明法教”。而且“国家每一次吉凶征讨大事,都以前咨询过,月中常有数信,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隐居茅山45年,享年81岁。梁武帝圣旨中散大夫,白先生。

据记载,陶宏景于永明(483-493年)初,曾师事孙游岳。

永明十年(492年)正式回归茅山后,开始整理弘扬上清经法,撰写了大量重要的道教作品,还介绍了天文历算、地理处方、医疗保健、金丹冶炼等方面。据统计,所有作品有70或80种。这样,


陶弘景:著名的医学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陶弘景:著名的医学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

  • 唐寓之简介 唐寓,南北朝齐人民起义领袖
  • 唐寓之(?-486)南朝齐人民起义领袖。南朝齐富春人,迁居桐庐。三代祖孙都以看风水、选墓为业。从小学习武术,长乐于济贫救贫,...

  • 南梁永兴公主和亲叔叔乱伦 秘密谋杀父篡位未遂
  • 导读:萧衍的大女儿、永兴公主萧玉姚,竟然和自己的叔叔,也就是萧衍的同父异母弟弟萧红通奸,成了“夫妻”。担心事情曝光,萧玉...

  • 王融简介 南北朝齐文学家居陵八友之一王融生平
  • 王融(476--493):元长,南朝齐文学家,“居陵八友”之一,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宰相王导的六世孙,王僧的孙子,王道燕...

  • 陶渊明返乡的原因是什么?原来是仕途不顺的无奈选择
  • 你知道陶渊明退休田园背后的真正原因吗?不知道也没关系,告诉你。 陶渊明是东晋末年和刘宋初年的伟大诗人。在他最后一次成为...

  • 萧宏简介 南北朝时期,梁朝皇族太尉萧红生平
  • 萧宏(473~526年5月13日,中国南朝梁皇族。字宣达。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梁武帝六弟,官到侍中,太尉。梁武帝攻占建康...

  • 陶弘景简介 南北朝时期,梁山中宰相陶弘景生平
  • 南朝梁时丹阳莫陵(今江苏南京)人陶宏景。著名的医学家、炼丹师和作家被称为“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