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来谈谈郭国。严格来说,郭国应该是东郭、西郭、南郭、北郭四个诸侯国。郭国的子弟横跨镐京和洛邑,可以说是西周乃至春秋战国时期最神秘的诸侯家族。以西郭和东郭为最强者,甚至一度掌控周六师,是诸侯列国中最强者。这个家庭的兴衰大致类似于周朝繁荣衰落的曲线图。他们曾帮助周武王在牧野战争中取胜,促进周朝军队在广阔的田野和中国土地上纵横交错。郭也是最早的四个公爵国家之一。
周武王灭商后,由于周文王的两兄弟功勋卓著,他们被分封在东西两侧,成为屏藩周天子的重要力量。其中,郭大叔封西郭,靠近镐京;郭仲封东郭,离洛邑很近。这样,郭叔和郭仲分封的土地就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理位置。在《史记》中,有“武王征九牧之君,登上之阜,希望商中邑。至于周,武王自夜不眠”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虽然周武王赢得了牧野之战,但他整夜睡不着。周武王担心什么?
[img]670218[/img]
这必须追溯到周人的起源。周人发财的地方在岐山下,是当时中土边缘的边缘。可以说,在殷商人眼里,周人是“殷商时代的蛮夷”,是一个不入流的民族。而周人一夜之间得到世界,这种落差感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虽然周文王征服了密须、芪、崇等国,但在孟津会盟期间,他汇集了由西方和西南边远部落组成的军队,如平庸、蜀、羌、微、陆、彭、浦等。从外面看,周人确实是一个非常强大的部落,但如果他离开800个诸侯,周人可能很难真正凭自己的力量打破殷商王城。
当然,周武王明白,攻灭殷商后,会盟的诸侯不得不离开自己,回到自己的土地上,殷商的老人并没有完全屈服。周人很难独自面对这些殷商老人的反抗。周武王和周公夜以继日地睡觉。毕竟,他们日夜思考,想出了一个完整的策略,那就是所谓的“分封诸侯”和“东都洛邑”。分封诸侯的目的是将亲族英雄分封到原殷商老人的土地上,使属于殷商人的土地成为周人开枝散叶的新疆域。东都洛邑的建立是向东移动政治和军事中心,将周人的力量推向殷商老都的核心区域。以新朝都城为包围。
西郭和东郭的建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特别是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三监之乱”后,周成王和周公在中国严格执行分封制度。周人部落散落在中国和土壤各地,加大了开拓领土的工作。这些成长中的周人部落逐渐成为周王室的藩屏;由于洛邑聚集了大量的老商人,周人显然在这里增加了军事控制,并专门建造了周都城。并驻扎在城外,臣服周人殷商八师。这八师是当年殷商王朝最强的部队,只是在周人攻灭殷纣后,这支部队才属于周人。
[img]670219[/img]
在周人强大的军事镇抚下,周人终于成为中土大地的新主人,他们控制的地区不再局限于岐山和镐京地区。西起岐山,东达洛邑广阔地区,成为周人能控制的核心王畿所在地。而且在王畿的外围,西边是西郭,东边是东郭。在过去的三百年里,西郭和东郭都成为了周天子统治全国的近卫据点和直接力量。其中,西郭的外围是犬戎部落,而东郭的外围是中原,散落着无数周人亲属和英雄的封国。这说明了两国的重要性。
在征伐东夷的战争中,东郭君郭仲率领的军队堪称强队。整个西周时期,周人控制着东方的核心力量。除了以齐鲁燕为首的东部诸侯分封国外,郭国也是震慑东夷部落的重要封国。周李和周宣王后来受到西方犬戎部落的严重侵扰,政治中心逐渐向东移动。特别是在周幽王的镐京混乱之后,周平王放弃了镐京的故乡,将首都彻底搬到了东都洛邑,这似乎把东郭在政治层面的重要性放在了战略层面。
这一时期的郭国力量也处于混乱之中,郭公翰支持周携王,与周平王形成对立,最终导致西郭衰亡,被秦人摧毁。剩下的西郭人带领族群迁徙到洛邑附近的夏阳城,即后来的北郭国。北郭后来严重受制于晋国,最终死于晋国。而西郭又有一支力量迁徙到三门峡立国,那就是后来的南郭。这个部落显然继承了更多西郭的军事力量,在这片新土地上繁衍生息后,出现了回光的趋势,略强于东郭。从那以后,东郭几十年就依附于南郭。后来东郭被郑国摧毁,南郭被晋国摧毁。
为什么历史上有四个郭国?它们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