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文化断层的时代,被这个时代包裹着浮躁和功利主义,这种悲哀是相当无奈的。从懂事开始,我们这一代人就一直在迷茫,环顾四周,千人一面。也许,我们的茫然与2500年前没有开化的吴人没有什么不同,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先知的引导。
言子,名言偃,是孔子晚年的弟子。孔门弟子3000,贤者72。言子是唯一的南方人。孔子会说:“我的门有偃,我的路是南方。”
《论语》中没有太多关于言辞的章节。大部分是孔子和他之间的辩论。有趣的是,言辞不服从主人的话,而是固执地坚持真理。
言偃在鲁国当武城宰时,用老师传授的礼乐来教育人民。孔子跑来检查弟子的表现,听到处都是弦歌,于是笑着说:“割鸡怎么用牛刀??"治理一个小地方哪里可以得到礼乐啊。言偃不解地问:“老师不是说,上层学礼乐,就会有仁爱之心,老百姓学礼乐,容易治理吗?孔子知道自己失言了,立刻对弟子说:“听着,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只是开个玩笑。”
[img]670181.jpg' />
武城有个人叫丹台灭明。他很丑。孔子曾经认为他很瘦。有一次,孔子去武城问燕燕:“你在这里得到什么圣人吗?”燕燕说:“如果有丹台灭明者,他们就忍不住走了。这是不公平的。至于燕之间,他们还没有尝过。”行不通是人格的象征。他们不投机取巧,不急功近利,不私作弊,为人正直。孔子听后叹了口气:“我以貌取人,失去了儿子的羽毛。”
当时的江南远不是明清时期重教崇文、柔娥细腻的地方,而是一片野蛮的土地。吴地民风灿烂,吴人豪放直爽。出生在这里的燕燕也继承了这样的性格。他相信学习和练习,肚子里没有弯弯曲曲。
言偃尚礼是周朝道德规范与等级关系的体现。当时,任何评论都可以使用“礼也”、“非也”来划分。言偃直率认知的礼物是精神内核的本质,而不是繁文缛节的表面功夫。
言偃曾批评子夏的门人:“当洒扫应对进退时,就可以了,抑末也可以了。本之则无,怎么样?“也就是说,学习一些清洁、接待客人、应对进退等细节有什么用?今天倡导素质教育的这一理念,也颇具借鉴意义。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成绩优异的尖子生,自私,不礼貌。如果他们从小就不培养道德原则,知识越多,就越可怕。
[img]670182[/img]
简单的真理,跨越古今,放在世界各地。言偃曾经说过:“哀悼止于悲伤”。他认为葬礼的关键是真诚的悲伤。表面上看,它是盛大的,但内心没有悲伤。这不是葬礼的精神。他的“礼貌”是真正意义上的“礼貌”,而不仅仅是我们现在认为的礼仪和礼貌。
燕燕鄙视丧家雇人哭的弊端。虽然她哭得比唱歌好,但他认为这大大背弃了“礼”的内涵。然而,这种弊端已经持续了几千年,今天仍然可以看到。
[img]670183[/img]
言子所处的时代,文化奔流,个性飞扬,大碰撞大融合。吴去鲁任武城宰,楚人伍子胥、范蠡来到吴越出谋划策。原本落后的蛮夷之地逐渐向中国文化靠拢。
孔子去世后,前446年,61岁的燕燕和家人回到禹山故土,传道授课。“吴忠的弟子有成千上万的游客。”。64岁时,燕子去世,埋在禹山东麓。这是今天常熟省文保单位的燕子墓。
江南文化是一位不能忘记或不应该忘记的先贤,从涓涓细流开始,到后来的博大深邃。
言偃的评价是什么?言偃是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