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专制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大特色。作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伴生物,它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宦官的特殊身份很容易形成专制局面。首先,
宦官要专权, 必须是在中央集权加强期。其次,当宦官在关键时刻帮助皇帝夺取或巩固皇位时, 宦官以功获宠, 宠掌权。再一次,
某个朝代出现了宦官专权, 通常在王朝的中后期。当皇帝觉得权臣或地方势力日益扩大,皇权受到威胁时, 利用内朝宦官分割外朝相权,或控制地方势力,
宦官逐渐操纵军政大权, 形成专权局面。@ 政治腐败也是宦官专权的一个原因。白寿彝曾指出:“一般来说, 勤于政治事务的皇帝, 积极有为的时候,
宦官很难干预政治。相反, 政治腐败, 当皇帝不理政事或难以理政时, 宦官往往乘隙而入, 染指于政, 甚至左右政局。"
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财政收入的增加, 统治者开始奢侈腐化, 政治逐渐腐败, 宦官数量不断增加。当皇帝的情绪日益增长时,
将内外朝政交给宦官很容易,使宦官势力迅速上升。综上所述, 在开国初皇权独断全盛时期,
皇帝勤政多才,政治清明时,宦官不可能在政治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当皇权受到威胁时, 皇帝对臣属又深加怀疑, 皇帝用宦官来监视和控制朝臣,
宦官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烈的情况下,分割、削夺其权力,或者皇帝年轻时,应运而起, 然后执掌军政大权,
形成专权局面。由此可见,宦官专权是皇权旁落、皇权与相权、皇帝与朝臣、中央与地方矛盾斗争的结果,实质上是封建皇权的变形与延伸。宦官大多是统治阶级中最腐朽、最反动的代表,而他们的专权很容易加剧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使政治更加黑暗,导致农民起义爆发,最终导致旧王朝灭亡。可以说,宦官专权主要依附于封建专制的产生和发展,加速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腐败和王朝的灭亡。
[img]670275[/img]
历史上,东汉、唐、明三朝是中国历史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时期。东汉中期以来,幼主多临朝,政权多落入皇太后为首的外戚之中。当皇帝长大后,他不愿意成为外戚的专权,所以他依靠周围的宦官发动政变。这样,宦官就可以在皇帝的支持下形成一个政治集团来操纵政权。宦官没有社会基础和政治才能,导致政治腐败。更正直的文人官员和外戚反对宦官。宦官在皇帝的支持下反击镇压,导致党狱之祸,使东汉统治日益腐败,政局更加混乱。
唐朝宦官的专权始于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宦官因立功而增加了权力。后来,他们直接掌握了军事权力,宦官开始执政。
自永乐帝明朝以来,宦官的权力开始增强。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皇帝通过宦官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控制,以加强权力。明代的一些特务机构由宦官控制;宦官还控制着一些经济部分;宦官充当监军。正宦官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很大的权力,明朝宦官的专权程度和危害也更加严重。王震、汪直、刘瑾、魏忠贤等都是权倾朝野的大宦官。
为什么会出现宦官专权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