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岳(1563-1640年),本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是温补学校的代表,也是实际的创始人。
祖上以军功起家,世袭绍兴卫指挥使,食禄千户,家境富裕。善用熟地黄,被称为“张熟地”、“仲景之后,千古一人”,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含《新方八阵》)、《质疑录》等中医经典著作,学术思想对后人影响很大。
张景岳出生于嘉靖42年。他从小就很聪明。他从祖先的军事成就开始,世袭绍兴卫士的指挥。他是一个富裕的家庭。他从小就热爱阅读,广泛接触百家公司和经典作品。他的父亲张寿峰是定西侯门客,素晓医理。景岳小时候从父亲那里学医,有机会学习《内经》。
13岁时,我和父亲一起去了北京,向京畿道著名医生金英学习。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在富裕的家庭旅行,与贵族交朋友。当时,理学和道家思想在上层社会很流行。张景岳闲暇时博览群书,思想受其影响。他熟悉易理、天文、道教、音律和兵法,对医学有很多了解。
景岳性格豪放,可能受到祖先军功立世的鼓舞。他壮年参军幕府,游览北方,足迹及于榆关(今山海关)、凤城(今辽宁凤城县)和鸭绿江之南。当时北京异族兴起,辽西局势已不可为。几年来,军马的职业生涯一事无成,使景岳的名气“耗尽”,而家乡的贫困最终使景岳失去了功利之心,解甲归隐,致力于医疗道路,医疗技术大进,名声一时,被人们视为“(张)仲景、(李)东垣再生”。
五十七岁时,回到南方,专心从事临床诊疗,书立说。
崇祯十三年去世,终年七十八岁。
提倡丹溪之学
张景岳早年崇尚丹溪之学。朱丹溪正处于《局方》盛行的时代。医生经常滥用辛热干燥的药物,导致阴劫液受伤。因此,朱认为“阳有余阴不足”。明代医学界河间和丹溪的火热理论占据主导地位。有时医学偏执,保守处方,不善于吸收精华。相反,他们滥用寒冷,滋润脾脏,伤害脾脏,伤害寒冷和胃,这已成为医学界的缺点。
[img]669944[/img]
在多年丰富的临床实践中,景岳逐渐摒弃了朱氏学说,薛己(1486-1558年)是私淑温补学派的前辈。作为明太医院的使者,薛自主要为皇室王公等贵族诊病,病机多见虚损,喜用补。景岳出身贵族,交游也有很多豪门大贾,所以法从薛氏,力主温补。特别针对朱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创立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理论,创造了许多著名的补肾方剂。
张氏理论的出现,出于时代纠偏补弊的需要,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为它的药物偏向于温补,所以被称为王道。它的缺点使庸医隐藏自己的缺点,导致滥用温补。
张景岳: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温补学派的代表,也是实际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