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医学家。晚号樱宁生字伯仁。祖籍襄城(今河南),祖父时迁居仪真(今江苏)。初学儒,工诗文。京口名医王居中客居仪真时,滑寿师从中学习医学,精读《素问》、《难经》等古代医学书籍有着深刻的理解,但也发现《素问》是多么的错误和简单,因为根据脏腑、经络、脉候、病能、摄生、治疗、色脉、针刺、阴阳、标本、运气、汇集12项,类聚经文集为《素读问钞》三卷。又写了《难经本义》二卷,订错,疏义。后来学针法于东平高洞阳,尽得其术。曾采《素问》、《灵枢》经穴专论,将督、任二经与十二经并论,形成《十四经发挥》三卷,释名训义。李东垣的内科诊治多为模仿。精于诊而审于方,治愈慢性病十分从容。尝谓“医莫先于脉”,是《诊家枢要》一卷,类列29脉,颇有发挥。朱右《樱宁生传》有几十个治疗案例,其收入为朱右。还有三卷《伤寒例钞》(一卷《伤寒论钞》)、《本草发挥》、《脉诀》、《医韵》、《痔疮》等,均丢失。后人有四幅《明堂图》,题为滑寿写。明洪武(1368-1398年)间卒。七十多年。
据《仪真县志》记载,他十几岁的时候,曾向省韩学习,说自己是一名教师,学习百家之书,记千言万语,作文优雅别致,尤其擅长乐府诗歌。元朝时,他为乡举,对当官从政不感兴趣。他读医书,一辈子行医济世。
为什么滑寿定居在余姚马渚?一种说法是,他的祖父元初在江南当官,从江苏仪真迁徙到余姚定居。也有人说,随难行医南下,姚邑青山何家凯村看到一棺棂抬起,有鲜血滴落,就上前说棺内的人还活着,要求履行医道。开棺是对死者的极大不尊重,而滑寿言辞恳切,所以开棺一试。果然,经过一番治疗,棺内人起死回生。全家人都很感激,路人称他为神医,将贤德美少女王如春嫁给他作为挽留。
[img]669407[/img]
听一位老先生在马渚讲故事。滑寿无意仕途后,多次拜访旅居仪真名医王居中,请教歧黄之术,拜王为师,相当真实(另有一种说法是,滑寿生病了,幸运地得到了王的治疗,从而学习了医学道路)。滑寿在学习中感受到医书《素问》、虽然《难经》的讨论详细而深奥,但结构层次不够清晰,文本也有一些缺陷,所以我问王是否可以分类注释,以便于阅读和理解,并得到支持。滑氏根据自己的阅读经历描述了《难经本义》、读素问钞等书。滑寿后专门研究针灸,研究经络理论,用针灸治疗难产等疾病,有三卷《十四经发挥》。这本书是滑寿的代表作,包括翰林学士宋连和姑苏西宫进士盛斯显。
滑寿有哪些轶事典故?济世救人的故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