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策将是天策府官制的一种,职位在亲王、三公之上,仅次于名义上的文官之首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天策府是十四卫府以上的武官之首;天策将能够自行招聘人才作为天策府的官员,即所谓的“许自置官”。
《旧唐书卷二》载:(贞观)六年二月,三师官员被安置。“武德四年被封的天策上将李世民是唐朝第三号人物,当皇帝高祖李渊和王子李建成。
终唐一朝,天策上将只有李世民一人。宋代和五代十国时期,只有六个人获得了这一荣誉。
[img]670042[/img]
武德四年来,秦王李世民在虎牢之战中连续破夏王窦建德和郑王王世充两支分裂势力,俘虏了两人到首都长安,统一了唐朝的北方。李渊认为,李世民已经被列为秦王、太尉(三公之首,主管全国军事)和尚书令(尚书省长官、宰相之首),无法封存,现有的官职无法彰显其荣耀。他设立了这个职位,并领导了司徒(三公第二,主管全国教育。这时,三师和太尉的职位空缺,司徒实际上是百官之首)。
当时百官之首的三师空缺,其次天策上将是李世民;天策上将是亲王,秦王李世民是第一个[2];亲王以下是三公,李世民在三公中兼领太尉、司徒;三公以下尚书省长官尚书令也由李世民担任,此时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太尉兼司徒、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雍州牧、十二卫大将军、秦王,不仅在爵位、勋位还是职官制度上,都是最高的,仅次于皇帝李渊和皇太子李建成(皇帝是君主,皇太子是储君,对臣下来说都是君主)。武德八年十一月,李世民也是中书令,是中书省的长官。这样,以三省为行政核心的唐代官员都是李世民。
天策上将这个职位是李世民和皇太子李建成角力的重要筹码,尤其是自己官属的权力给了他很多招聘人才的便利。比如他曾经在方玄龄的建议下,招募杜淹到天策府,以免他加入太子李建成阵营。
武德玄武门九年后,李世民是皇太子,不再需要这个臣子的职位。因此,6月29日,天策府被废除,唐朝一代不再购买。
天策上将:职位在亲王、三公之上,仅次于名义上的文官之首三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