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田试图建立一个超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他的哲学发展一般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早期的基本思想是“纯粹的经验”,中期是“场所逻辑”,后期是“绝对矛盾的自我一致”。
哲学思想的早期阶段
西田的第一部作品是1911年出版的《善的研究》。这本书曾经是明治维新后日本销量最大、影响最大的哲学作品。它的出现标志着日本最初形成的“原创哲学”。他声称,他研究哲学的根本动机是解决生活问题。这本书首次提出并阐述了他的基本概念“纯粹经验”。他所谓的“纯粹经验”不是基于主客观对立的对象经验,而是所谓的“主客观一体化”的直接经验,是基于他的“冥想”经验。他认为,有经验就有个人,而不是有经验;“纯粹的经验”是唯一的“现实”,主观和客观是“现实”的两个方面,其中主观是“我”是“统一的方面”,客观是“统一的方面”。“善”是实现主客合一的意识状态,也是自我发展的完成。
中期哲学思想
后来,为了摆脱“纯粹经验”所带来的心理主义色彩,西田试图将其逻辑化。1917年,他在《自觉的直觉与反思》一书中表达了“纯粹的经验”作为先验的意识;1926年,他终于在论文《场所》中找到了一种逻辑形式,展开了自己独特的所谓“场所逻辑”。这种逻辑的形成是他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转折点。第二年,西田出版了《从动者到见者》一书,标志着西田哲学的中期转变。1926年,在批评西田的论文《关于西田哲学的方法》中,新康德主义者左右田喜一郎首先提出了“西田哲学”的名字。
[img]668280[/img]
西田思想
西田指出,如果自我与非我、意识与对象联系在一起,就必须有一个“地方”将两者联系起来,这是东方宗教哲学中的“无”。西田把“地方”分为“有的地方”、“相对无的地方”、“绝对没有地方”三个阶段,认为绝对没有地方才是“真正的地方”。“绝对无”既不是“有”,也不是“无”。它的根本功能是像镜子一样反映“物体按原样反映”。“地方”又称“意识之野”,是智慧、情感、意义共同形成的地方,其中包括主观界和客观界的所有现象。以这种“场所”为核心,西田的逻辑被称为“场所逻辑”。这种“场所逻辑”在命题的“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中,也被称为“谓语逻辑”。1932年,西田出版了《无意识限制》一书,提出了所谓的“绝对无辩证法”,认为只有这种辩证法才能“克服”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和G.W.F.黑格尔的辩证法。
后期哲学思想
《哲学根本问题》一书于1933年问世后,西田哲学进入后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期间,西田后期的哲学思想基本形成。此时,西田将“场所”的观点具体化为“辩证法普通人”的观点,即“个人相互规定,即普通人自己规定”。在他看来,虽然个人是普通人中的个人,同时,没有个人不可能有普通人,但个人和普通人是绝对对立和矛盾的,这种对立和矛盾只超过所有对象的“无普通人”,作为绝对肯定是否定,绝对否定是肯定,结合成一个“即时”的东西,这就是“自己一样”。西田直接将“辩证法普通人”的观点转化为“行为直观”的观点,形成了所谓“多和一”的“绝对矛盾的自我同一”逻辑。他还将这一逻辑应用于民族、国家、政治、道德、艺术等方面,使其成为西田哲学后期的基本原则。这一逻辑曾成为日本侵华战争时期所谓“整体战哲学”的思想根源,为侵略口号“八洪一宇”辩护。虽然西田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有曲折,但他的“主客合一”和“直观”观点却始终贯彻落实。
西田几多郎有什么哲学理论?对日本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