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户中期的学术界,朱子学的衰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同步进行。当时,朱子学空谈义理,否定人的自然本质,随意解释文献,不能让人
他们很满意。一些学者开始认真研究古代文献,并以客观实证的态度进行研究。这种情况与明清时期理学到朴雪的学术演变相似。在这些学者中,本居宣长无疑是最突出的。
本居宣长(1730
—1801)出生在伊势松坂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原名小津富之助、荣贞,后来改为宣长。一般叫弥四郎、健藏、铃屋。年轻时在京都当医生。之后,师事儒家学山。宝历七年(1757年)回老家以医为生。同时,他热衷于日本古典的研究。之后,他拜贺茂真渊为师,开始以《古事记》为主要研究对象。宽政十一
年(1799)写成《古事记传》,是所谓国学系统化的总论,影响很大。被称为契冲、荷田春满、贺茂真渊四大国学大师。宣长弟子众多,近500人。其中,平田屯胤、伴信友被称为这扇门的双璧。宣长一生等身,90本书,260多卷,涉及多个领域,如《直灵》(明和8年,公元1771年)、万叶集玉小琴(安永8年,公元1779年)、古今集远镜(宽政6年,公元
1794年)和《新古今美浓家苞》(宽政7年,公元1795年)。特别 以“物哀”文学论为基调的物语论,是他站在纯粹的艺术立场上的“源氏物”
语小排(宽政8年,公元1796年),和歌《石上私淑言》(宝历 13年,公元1763年)成为他学说的中心。
本居宣长能够集中国学和复古思想的伟大成就,与他直接或间接的教师无关。他曾师从著名学者霍景山学习儒家思想,并致力于阅读契冲大师的作品。这里有一个特别的介绍和尚契冲(1640—
1701)他出生在武士之家,从小就在佛教学习教义,然后开始学习古代语言和文学。他以文献实证的方式为汉学奠定了基础,受到后人的尊敬
“国学之祖”。契冲、江户户户田茂睡、大阪下河长流等人, 希望通过对《万叶集》的注释,将和歌从儒佛的牵强附会和阴阳道开始
在解释中解放出来。他编写的一些优秀的注释已经实施了这一点 比如《万叶代匠》、《古今余材抄》、“源注拾遗”等。之后荷田
受其影响,春满(1667-1736)将研究《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 “集”作为治学的正道,倡导国学,明确反对朱子学。1728年,
他向幕府提出了建立学校的意见——“创建学校启动”,以实施他自己的主张。虽然学校还没有建成,但这一主张对后来的学者,如何茂真渊和住宅宣传部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img]668409[/img]
何茂真渊(1697-1769)是对本居宣长有直接影响的学者。他出生在远江一位神官的家庭。37岁时,他在北京受教于荷田春满,后来迁居江户。他是吉宗将军的儿子田安宗武,晚年在社会上培养门人。他的作品是《万叶考》、《歌意考》、《新学》、国意考试等等。贺茂研究古典
文学发现了所谓的古代人的“真诚”(纯粹的感情)。在他的《国家意大利考试》中,他指出,读万叶调的歌曲可以体验日本古道的天地自然,儒家和佛教是用狡猾的智慧制作的人类教学,或者用伪善的道教装饰的东西。因此,他谴责了两者,尊重自然和人性,并有自然主义的倾向。他曾经在那里
《国歌八论余方拾遗》中写道:“庄周曾云:‘诗以道志。’盖直言不讳地说出了他的想法,这是一首诗。”他认为文学应该从朱子学提倡的那一点来看
为了解放劝善惩恶的工具,倡导文学是人类自身的东西。这种观点在当时无疑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这种强调文学人性论的倾向发展到本居宣长(1730—
1801)时,变得更加清晰。宣长在《石上私淑言》中写道: “只有软弱的女人气,欲哭欲哭,才是真情。”像“男尊女卑”这样的一种
当封建时代常见的性别观念占主导地位时,宣昌认为只有女性气质才是人的本质。在这方面,我们不禁想起曹雪芹在《红楼》中
梦中对女性的一系列赞美。宣长的代表作《古事记传》和《源氏物语玉小排》是当时日本的
实证主义文献学的最高成就。他非常重视《古事记》,用了30多年的时间写了《古事记传》,为日本汉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他认为《古事记》所记载的是事实,对他来说,《古事记》所传的“天天”
按照大神的方式,“天皇统治天下的方式”曾经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从那里追求人生的理想,表现出他的复古思想倾向。
[img]668410[/img]
然而,宣长在思想上以“爱”为核心。他认为儒家思想从中国传播到日本,儒家思想制定了各种繁琐的规范,并灌注了所谓的
“汉意”。这和日本人的心情不一样。在日本人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日本人固有的爱情世界。即使接受儒家思想,也只是表面的。我们应该以一种纯粹的形式,从过去没有被儒家思想污染的古代人的心情和谐中找出
来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只有了解古人留下的文章,才能通过它来实现
“大和心”恢复。比如他在《初山踏》中写道:“初学者首先要清除汉意,树立大和灵魂。就像武夫第一次去战场一样,他必须准备盔甲,准备好自己的部队。如果你穿着不规则,读着神典,你就无异于盔甲。赤膊上阵,俄瞬间,是敌人。
受伤,一定会落人汉意。”这里所谓的汉意,应该指朱子学的主张。
在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随机曲解文献原义的厌恶。汉意在作怪,必须排斥。他主张按照原面接受古典,避免误导汉意。
宣长的另一部国学作品《源氏物语玉小排》具体贯彻了这一思想。他认为《源氏物语》的本质不是为了“悟道”或劝善惩恶而写的,而是为了表达人的真情实感,并把这个基础放在人性的自然发现上。这是贺茂真渊学说的发展。在他的著名文论《石上私淑言》中,宣长的观点有了更详细的阐述。正如前面提到的,他还认为文学绝不是劝善惩恶的工具,只能是歌手自己的东西。在宣长手下,中世纪末的新学问,即国学的实证文献学和人文主义文学理论才得到完善。这两个方面的汉学都是从尊重人性的角度出发的。但另一方面,宣长这两本书也表达了强烈的国粹主义,对后人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居宣长有哪些作品?他的作品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