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著名医生叶天士与薛生白同名。他们都擅长治疗温病,但他们被怀疑是相轻的,经常互相攻击。据说历史上有“扫叶庄”和“踏雪斋”的杏林传闻。事情是这样的:一位更夫患有水肿病,要求薛生白诊治,薛氏认为该病已病入膏肓,便拒绝治疗。当更夫回家时,他晕倒在路边。被叶天士发现,经诊断,认为该病是更夫常年被有毒蚊香熏染而成,经精心调理后病愈。更夫把这件事告诉了大家,一时间,州城人人都知道。薛得知后,对叶天士又嫉妒又恼火,深感体面有失,声誉受毁,于是决定与叶氏比较,以挽回面子。为此,自名所居为“扫叶庄”,手书匾额挂在门首。叶得知这件事,非常生气。本来他们就不让对方了。这时,他们更加愤怒,立即应战。草书横匾“踏雪斋”在书房门口,以示永不示弱。当两者跃跃欲试,准备争高争低的时候,叶氏的母亲突然病倒了,虽然经过叶氏的精心治疗,仍然没有好转,叶氏深感焦虑。薛的弟弟和叶平日比较好,就把叶母的病告诉了薛雪。薛详细了解病情后,认为其病毒阳明经证,非重用白虎汤无法扑灭其熊熊之火,生石膏必须用两斤才能奏效。薛弟将哥哥的意见告诉叶天士,叶氏方突然意识到,急煎重剂白虎汤,服用后果病愈。后来,叶非常钦佩薛的医术,所以他抛弃了过去的怨恨,主动来拜访薛雪。薛被感动了,深感内疚。他立即摘下“扫叶庄”的横匾,道歉。从此,两位名家互相学习,共同研究,为祖国医学的温病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
据记载,薛生白曾孙东出版了《日讲杂记》八卷,载于《吴医汇讲》二卷,并描述了薛氏的事迹,称薛氏不屑以医见,所以没有书,90岁就去世了。世传有《湿热条辨》的人,首刊在舒松摩《医生秘籍》中,凡35条,称薛雪作。但也有医生(如王孟英)认为《医生秘籍》的着主难以确定。薛氏认为:“湿热是一种疾病,不仅与伤寒不同,而且与温病大不相同。温病是少阴,太阳闹病,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还说:“湿热多为阳明太阴。其实中气在阳明,中气虚在太阴,病在二经之表,多兼阳三焦,病在二经之内,多兼厥阴风木。因此,本证易耳聋、干呕、痉挛。这是薛氏的创见,值得注意。薛氏在《湿热条辨》中阐述了湿热本证。所谓本证,是湿热病的几个主要症状,是识别湿热病的大纲。也就是说:“开始恶寒,后来却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或黄,口渴不引。薛氏除了对温热病有精辟的讨论外,还认为张介宾有《类经》,半信半疑,未能去华存实。又认为《内经》既不是圣经贤传,何妨分段,于是重新阐述
苏州南园俞家桥薛生白家,是宋、元间易学家俞玉五隐居的地方。命其住宅为“扫叶庄”。薛生白和叶天士在学术上存在分歧,《苏州府志》称“雪生平与叶桂不相能”,这是正常的。但后人却把这个“扫叶庄”和叶天士联系起来。其实“扫叶庄”的名字有两个含义,与叶天士无关。第一,薛生白了《周易粹义》的时候,他的稿子屡定不复,像扫去落叶,旋扫旋生,说明薛生白治学严谨。另一种意思是,南苑原本树木郁郁葱葱,常被落叶封径,行人迷失,经常被童仆扫去落叶,因为特定的地理环境赋予了优雅的文学色彩。沈德潜曾写过《扫叶庄记》一文,说得很详细。后人称薛生白为“扫叶庄”,旨在攻击叶天士,并编出叶天士有室名“踏雪斋”,寓意攻击薛生白,均偏听庸人戚戚口舌,不足为依。
[img]669006[/img]
此外,薛生白家刻本《一瓢斋诗存》、《一勺诗》,书下刻有“扫叶村”二字。以薛生白的文化素养和豁达的胸怀,我们怎么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影射别人的心眼呢?怎么会不这么庄重?
据《墨林今话》记载,有一次薛生白和一个和尚喝了36瓢,而薛生白只喝了“一瓢”,于是自称“一瓢”,命他的卧室叫“一瓢斋”。他有一首诗《秋天卧病一瓢斋》:“炎威何休息,秋意满林园。沙沙催残叶,纷纷下短垣。端居耻贫病,向老念儿孙。谁招迟暮魂?”(薛生白的《一瓢斋诗存》)
薛生白的个人工作是什么?他有什么样的医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