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为什么唐朝选择轻骑兵淘汰重骑兵?原因是什么?

说到穿着重盔甲的重骑兵,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那些在欧洲用枪冲锋的骑士。但事实上,中国古代的重骑兵比中世纪的欧洲要好。南北朝是中国骑兵的黄金时代。当时,游牧民族的北朝和南渡的南朝都把骑兵作为军队的骨干。骑兵的决定性冲锋往往可以一举赢得胜利,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奇怪的是,曾经被南北朝国家视为珍宝的具装骑兵在唐代很少出现。有人说中国的弩太发达了,但唐代的弩和南北朝没什么区别。还有人说中原的马太矮,受不了。然而,南北朝时期,所有国家都成熟地使用了数百年的具装骑兵。如果马不能,它们就应该被抛弃。

事实上,唐代并非没有骑兵。唐代不仅有骑兵,而且是军队的精英。他的存在感相对较低。他真的没有遇到合适的对手。对手的变化使唐代骑兵没有机会表演,即使他想表演。

[img]668915[/img]

唐初也有骑兵装备和使用

在互联网上,许多人经常错误地认为装备骑兵在唐代被淘汰,但事实上,根据各种记录和文物,唐代的装备骑兵并没有被淘汰,而是作为军队的精英而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例如,《新唐书》明确记载,“每领28人,一个装备,一个装备,一个副战斗,生活在一个分散的卫兵之外。”这里明确提到了四个字。

在李世民准备出征窦建德之前,史书也清楚地记得:“太宗亲身穿金甲,阵铁马一万骑甲士三万人。”

在征服高句丽的战役中,《旧唐书》明确提到:“皇帝带领甲骑1万多人和李积会。”这里的甲骑是指装甲骑兵。在中国古代的背景下,马不穿甲的快速骑兵通常被称为精细骑兵和小骑兵。这些词通常描述汉代的快速骑兵。一旦提到甲骑和铁马,它们必须是装甲骑兵。

[img]668916[/img]

除了记载,许多出土文物也证明了这一点。目前,许多唐代骑兵俑都是人马皆穿的具装骑兵。与南北朝相比,他们的盔甲更完整,装备更精良。

在唐初的几场战役中,骑兵们也展示了他们的技能。首先,前面提到的唐太宗征服窦建德的虎牢关之战。当时,窦建德的10万军兵面临着虎牢关。李世民兵少将寡,无法正面对抗。因此,李世民首先要求军队保持不动,等待工作。当窦建德士兵因口渴坐下来休息时,他突然命令他最精锐的1000名骑兵呼啸而下。窦建德措手不及,10万军队立即消失,窦建德也被李世民俘虏。

在与高句丽的战斗中,骑兵们再次展示了他们的技能。高句丽的士兵装备精良,还配备了骑兵。历史资料记载,他的盔甲:“它非常精致,周围到处都是,只有两只眼睛,非弓锋利的刀刃可能会受伤。”面对高句丽的军队,唐朝的装备闪闪发光,唐朝多次记载李世民带领盔甲左右冲突,打破敌人。

然而,虽然具装骑兵在唐初被使用,但在安史之乱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唐代的具装骑兵一般都没有出现多少,出现少的原因是唐初的主要敌人是来来往往的突厥人。即使具装骑兵能够积极驱逐他们,他们也无法追求和扩大结果。因此,唐初的主要骑兵力量一直是重型骑兵,他们穿着重型盔甲,但马不穿盔甲。

突厥轻骑如风,唐朝被迫使用更轻的重骑兵

唐初最大的敌人是突厥。虽然突厥也有少量的骑兵,但它的绝对主力是手持弓箭,穿着轻甲或无甲轻骑兵。突厥骑兵的特点是来去如风,难以捉摸,比骚扰偷袭更长,而不是面对敌人。突厥骑兵常用的战术往往是游击战术,但游击战术,面对这样的敌人,速度显然比致命的重要得多,骑兵失去了骑兵最大的防御和致命的优势:速度。

[img]668917[/img]

一旦骑兵遇到突厥骑兵,虽然可以用快速冲锋驱赶,但往往抓不到速度极快的骑射手。当突厥人逃入草原深处时,由于速度慢,骑兵无法及时进行突袭。由于速度的劣势,骑兵只能看着煮熟的鸭子飞走,处于无法赶上、失败和逃跑的局面。比如《旧唐书》记得面对突厥骑兵的游击战:“人马披甲,贼来即战——整天穿马披甲结阵,马多瘦死,士卒疲劳,没有战志。它描述了具装铁骑面对轻骑兵的困境。

面对这样一个善于使用游击战的敌人,唐军不得不去掉沉重的背心,以加强骑兵的速度。在用盔甲保护士兵的同时,尽量减轻马的负荷,用部分防御力换取骑兵的速度。因此,唐初李靖用来突袭突厥的骑兵都是这种人穿甲马不穿甲的重骑兵。注意,马虽然没有盔甲,但仍然是重骑兵。重骑兵的划分是按照国际历史学界的划分(阿彻琼斯)进行的。主要冲击的都叫重骑兵,主要投影的都叫轻骑兵。唐军骑兵主要以集群冲锋的方式作战,是正宗的重骑兵。

无论功能如何,即使马不穿盔甲,唐军骑兵也绝对不轻。唐军士兵的全身盔甲至少重15公斤,而阿拉伯骑兵盔甲的总重量不超过这个数字,欧洲骑士的锁盔甲只有10公斤。由于只穿锁盔甲的十字军骑士被称为重型骑兵,唐军骑兵被划分为轻型骑兵的原因是什么?

虽然唐军骑兵扔掉了马甲,但速度增加了,并在随后的战斗中突破了突厥。但是放弃背心也带来了一些缺点。例如,苏定方征服西突厥时,西突厥射手万箭齐发,使苏定方的马大量死亡。另一个例子是征服薛延陀的战斗。薛延陀骑兵下马步行射箭。密集的箭雨使唐军马相继死亡,唐军骑兵不得不步行结阵冲锋。可以说没有马甲马容易死,有马甲又拖累速度,但是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总的来说,深入草原征伐游牧民族更划算。

敌人不同,兵种不同,安史之乱后重用的具装骑兵

一般来说,骑兵具有冲击和防御能力突出的优点,但机动性较差。而不穿盔甲的骑马速度很快,但很容易被杀死。他们的不同特征注定要在面对不同的敌人时不时地调整他们的地位。

相比之下,精骑更擅长草原攻击,适合像突厥这样来来往往的游牧民族。当敌人拥有大量装备精良的步兵和重骑兵时,他们显然比精骑有用得多。

[img]668918[/img]

在南北朝时期,虽然精英是骑兵,但军队的主体仍然是步兵。为了打败敌人的步兵,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们必须依靠骑兵的关键冲锋。这一点在安史之乱后再次反映了主要敌人的变化。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主要战争敌人变成了吐蕃、契丹、薛延陀,他们都有大量的步兵队伍,所以他们重新上阵,大放异彩。唐朝中后期著名将领李光颉、郭子仪都把装骑兵当成自己手中的王牌,在关键时刻给敌人致命一击。比如《新唐书》记载:“子仪一万多人,而杂虏围的数重——子仪率甲骑在前后约2000人。“唐朝以后的宋朝,无论是宋辽金夏,都配备了精锐的具装骑兵、辽国的汉鲁朵、金国的铁浮屠、西夏的铁风筝、岳飞的背尾军。由此可见,只要有大量的步兵参战,装备肯定会成为战场的中坚力量。

中国古代的具装骑兵,就像西方中东一样,随着火器的逐渐普及,已经退出了战场。中国具装完全消失的时代,恰好是火器大应用的明朝,与世界的发展轨迹完全一致。说中国早早放弃具装,用轻骑兵虐待世界,衬托西方落后,完全是毫无根据的胡说八道。


为什么唐朝选择轻骑兵淘汰重骑兵?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唐朝选择轻骑兵淘汰重骑兵?原因是什么?

,,,,,

  • 王国宝简介 晋朝中书令王坦第三子王国宝的生命
  • 王国宝(?-三九七年),字国宝,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中书令王坦之的第三个儿子,太保谢安之婿了。司马道子与会稽王相善,...

  • 刘聪简介 十六国时期,汉朝国君昭武皇帝刘聪生平
  • 刘聪(?-318年8月31日,字玄明,新兴匈奴人(今山西忻州市)。十六国时期,汉国(后改名赵,史称前赵)国君。汉光文帝刘渊第四...

  • 张轨简介 晋武帝时期任凉州牧的张轨生平
  • 张轨(255年-314年),字,安定乌氏人。西汉常山王张耳的十七世孙。晋朝时任凉州牧,是前凉政权的实质性建立者。张傲和张茂都...

  • 王戎简介 西晋时期名人[竹林七贤]王戎的生活
  • 王戎(234-305年),字俊冲。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 王荣出身魏晋高门琅琊王氏...

  • 余喜介绍了东晋天文学家宣夜的继承余喜的生活
  • 余喜(281-356年),字仲宁,余姚人。博学好古,尤喜天文历算。郡守诸葛恢巡视余姚,任功曹。晋永嘉元年(307年)被征为博士;咸...

  • 山涛简介 西晋名人[竹林七贤]山涛生平
  • 山涛(205-283年),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五指西)人。西晋时期的名人、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 早逝,贫穷的家庭。好老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