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
古庸国都周边地区,如今竹溪、竹山,平利、镇平北部、旬阳、云溪等极其相邻地区,方言口音基本相同,现代汉语属于方言区。这种方言暂时以竹溪方言为代表,这种方言的形成肯定需要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一个氏族和一个部落的方言可以稳定下来,并继续同化外来人口的语言。它自己的方言形成不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竹溪地方方言的形成可以持续很长时间。此外,周边地区的方言与竹溪方言基本相同,但有些口音不同。主要原因可能受到古庸语言文化的影响。
葬俗
岩葬是庸国丧葬文化的独特之一,即“悬棺文化”。悬棺一直是历史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有些迷底已经很久没有被揭开了。古庸国人有岩葬文化的传统,有岩屋的地方直接把棺材放进岩屋,没有岩屋的地方把悬崖凿成洞。竹溪河流域两岸悬崖上仍有一些洞穴,当地人称之为“老人洞”。最近在水坪镇洛家河的一个洞穴里发现了完整的人骨。这些洞穴是古人丧葬的用途。当地还有一个传说:古人看到人老了就死,而蛇在洞里蜕一层皮就变得年轻,感到不公平。要求上帝把“人死蛇蜕壳”变成“蛇死人蜕壳”。上帝答应了请求。于是人老了,睡进洞里蜕了一层皮,又回到了青春。没想到这样下去人满为患,古人不得不要求上天恢复原状。上述民间传说与竹溪岩葬风俗密切相关,老人洞实际上是老人死后丧葬的地方。岩葬最初在古庸人中很流行,后来变成了人造洞穴,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土葬。岩葬的棺材和尸体多年来风化烟灭。岩葬文化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甚至到现代,其习俗还没有完全破灭。庸人有岩葬的习俗,不难理解,庸国立国千年,为何没有发现古庸人王室墓穴的疑团。
庸国丧葬文化的另一个独特之处是“打夜锣鼓”,又称“唱孝歌”。打夜锣鼓一般有两三个人,一个系鼓,一个提锣,围着棺材慢慢跳舞,边走边唱,一对一对,或者跟着一个人唱。神农架林区发现的《黑暗传》现在被称为汉族第一部叙事史诗,实际上是江汉中西部民间流行的打夜锣鼓歌词唱本。《黑暗传》不是出自某人某时某地,而是古庸国人世代文化延续的结晶。
巫文化
古庸国是中国巫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长江三峡的巫山古称灵山。《山海经·大荒西经》称灵山有十巫,现已被证明是早期的庸人。随后,十巫中最强大的“巫咸族”建立了“巫咸国”(今天在巫溪县)。在十巫中,巫咸、巫彭都是商王太戊的大臣。巫彭精通医道,巫咸除了精通医道外,还精通天文、乐器。巫咸、巫彭研究的医道、天文、乐器等,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江汉西部各地,明清前都有“民多信巫”的记载。到目前为止,这些地区仍然保留着许多巫文化,巫术的使用基本相同。这些巫术历史悠久,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巫文化是中草药文化。鄂、渝、陕边境地区的民间中草药具有地方特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恐怕和上面提到的巫术一样,也离不开古代庸国巫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音乐
平庸的人也会唱歌跳舞,发明鼓等乐器,所以古人有时会把大鼓称为“平庸的鼓”。庸人擅长歌舞,在《诗经》中可见其端倪。《诗经》中的《江汉》和《永风》中的一些作品很可能来自庸风。世界上有“吉甫作诗”之说,尹吉甫是周武王的大臣,出身于庸国附庸之地。后来,庸国的歌舞发展成山歌、戏剧。两竹高腔、薅草锣鼓、闹房花鼓调,主要来源于古庸国的歌舞。
[img]667666[/img]
茶文化
早在商周时期,庸国人就发明了茶和生漆,并以茶、生漆为贡品。作为庸国都市上庸所在地,唐宋以前茶叶的历史记载确实很少见,但并不意味着这里不生产茶叶,也不意味着庸国不是中国茶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华阳国志》中记载:“上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干、鱼、盐、铜铁、丹、漆、茶、蜜……都供应。其所谓的漆、茶产地“巴”,实际上包括庸国三峡地区,即后来的峡州、夷州等地。在三峡地区,楚人继承了庸人的茶文化。陆羽在《茶经》中说:“其巴山峡川,有两个人合抱,伐而之。《茶经》中记载的“八出”山南六州,其中金州、峡州全部或部分为古庸国属。“广雅”说:“荆巴间采茶做饼,米膏出之。若饮先烧,使色红,捣碎放入瓷器中,倒入汤中,用葱、姜之。喝醒酒,让人不眠。”
盐文化
庸国也是中国盐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古庸国的繁荣与它的房地产盐有很大关系。早在夏商时期,庸人就开发了盐泉来煮盐,并开辟了通往楚国、秦国等地的盐道。秦少盐。楚灭庸后,他占领了庸人的盐泉。他出生在控制秦朝的地方,而秦派白起占领了鱼邑和盐泉。据史书记载,秦楚战争始于争夺庸人盐资源。
[img]667667[/img]
科技
就科技而言,庸国盛产五金,是铸钟大国,掌握了先进的青铜技术,因此又被称为“勇人”。商代的许多鼎器、大钟都是庸人的杰作。与此同时,庸人因擅长筑城建房而被称为“永人”。周朝统治者曾邀请庸人在洛邑(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建都城。经过3000多年的风雨侵蚀,竹山县古庸方城遗址的城墙依然屹立不倒,足以证明庸人的建筑艺术真的很高超。
庸国有什么样的历史文化?当时他们的科技发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