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的齐国,因始封地名为“”而得国名;历夏、商、周,存世时间约2000年,于鲁襄公6年(前567年)灭于莒。
从建国到灭国,他多次迁国。始封地名今河南省方城县北部,最后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文峰山东部至城镇。国家灭亡后,太子巫逃到鲁,后人以国名“”为姓纪念故国,后来以“曾”为“曾”,成为“曾”姓氏的起源,后人尊曲烈巫为曾的第一祖先。
2013年5月,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国家故城遗址等文物点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img]666965[/img]
历史文献表明,从夏周到战国初期,方城一直有一个国家。《世本》说:“曾氏,夏少康封少子曲烈于。”史上少康有九个儿子,曲烈实际上是第二个儿子。这说明夏天有一个国家。
根据文献记载,任何一个国家都在方城境内。“国语。郑语”魏昭注:“沈之和国也。”说明西周时期,任何一个国家都与申国相邻。《左传》。《哀公四年》说:“致方城以外。”杜预注:“负信,任何一个关都是楚地。”据江永的《春秋地理考实》和高士奇的《春秋地理考实》记载,任何一个国家和任何一个关在河南省方城县。
根据文物考古发现,方城八里桥一带有夏代曲烈封地。国语 周语
郑人伐滑中的“祁、织则大司”证明,今方城县地区依然存在的曾国是司姓,是夏禹的后裔。根据《辞源》,“织”是丝织品的总称。方城出土了许多从新石器到夏代的文物遗址,尤其是八里桥的夏代文物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夏代文物,如石斧、石斧、石军、陶尊、灰陶等。其文化特征与二里头的夏代文化相同,其中出土的石斧是权力的象征,最早的主人应该是曲烈的。
据此可见,方城县的曾国是夏代始封的侯爵,方城八里桥的夏代遗址是曾氏的起源地。
[img]666966[/img]
起源于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烈曲)的封国,因开封地名为“余”而得国名。夏、商、周三代后,相袭近2000年,直到春秋时期,陆襄公才被君国摧毁。
据《武城曾氏族谱》记载,从曲烈到巫改为曾,54代传至巫。世系:曲烈炫忠昆仁-录-浩源-富材-坤-伯基-瑞-汪-志梁-黄-相奎-世鉴-政治-模-瑞焕-广-金容-洪-桂茂-照-培元-云-祁-Xi-成瑞-春-炯
—销-福波-时荣-冰-均佐-铃-仁-— 松-别墅-镇玉-欢-香-方-玉銮-沛恩-朴-世美-时泰-巫。
历夏、商、周三代曾国君名单(约2000年)。
起源于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的封国,因始封地名[]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