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裒(300年―317年),字道成,晋元帝司马睿次子,晋明帝司马绍同母弟,母亲为宫人荀氏,东晋宗室。
由于母荀的卑微身份,司马睿的正妻元敬皇后于孟的母亲抚养长大。起初,他继承了叔叔长乐亭侯司马浑为继承人,后来改封宣城郡公,官拜后将军。
建武元年(317年)4月,改封琅琊王,继承琅琊恭王司马圣后,授予散骑常侍、车骑将军等。同年6月,司马懿跟随祖提北伐石勒。10月,司马懿去世,18岁。他死后被称为孝王。他追求了骑马的将军和侍者,然后追求了太保。
郑阿春在咸和元年(326年)去世。其子司马昱服大丧,有关官员认为司马昱已经过继,对生母的丧礼应降格,国中大臣无法矫正,请求罢免诸葛颐。司马昱上疏说:死母在世时在我的国家,死时留在国家的宅第,虽然我出继,也没有丧服降等道理,这样母子之情就能表达出来。过去敬王后去世,孝王已过继,也服丧。这是一个明确的先例,我的应效法。余文君皇后并没有强迫他改变主意,于咸和两年(327年)改封司马昱为会稽王,追封郑阿春为会稽太妃。
后来司马昱以宗族身份辅政,兼领琅邪和会稽。咸安元年(371年),权臣桓温立司马昱为帝,晋简文帝。晋简文帝在桓温篡位的逼迫下陷入困境。咸安两年(372年),晋简文帝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追生母也来不及了。临终前,他封少子司马道子为琅邪王,领会稽国,祭祀太妃郑阿春。
晋孝武帝死后,王子司马曜即位,晋孝武帝。晋孝武帝在太元十九年(394年)下诏书说:会稽太妃是文德之母,德音融融,满载圣明,光照大晋。先帝给圣明善良的会稽太妃加上尊号,朝廷议论不一致,道被怀疑歪曲。我陈述遵循先帝的志向,经常在心里警告。根据《春秋》,今天恭敬礼旨、过去两汉晋怀帝的做法,加太妃为简文太后,死后宣。于是在太庙路西立庙,陵墓称嘉平。当时,群臣们认为郑阿春应该配祭晋元帝,以迎合晋孝武帝的旨意。金孝武帝以此询问徐淼王子的前率,徐淼说:在我看来,春秋的义理,是母亲儿子而显贵。鲁隐公尊重鲁桓公的母亲,建仲子宫而不是惠庙。此外,在过去,郑太后并不是先帝的妻子。她出生于西晋永康元年(300年),是西晋永康元帝司马瑞的第二个儿子,也是西晋明帝司马绍的同母弟弟。她的母亲是宫人荀。由于荀氏的卑微身份,司马睿出生后,让正妻虞孟母抚养司马懿,司马懿是在正母虞孟母的抚养下长大的。
起初,司马懿继承给叔父长乐亭侯司马浑为继子,后来改名为宣城郡公,并正式拜后将军。
建武元年(317年)3月初九日,司马睿承制改元,即晋王位(尚未称帝),建立东晋政权,为晋元帝。当时有关官员请晋元帝立王子,晋元帝认为司马娟有成人器量,比长子司马绍强,在闲聊中对王导说:立太子应该以德行而不是年龄为基础。王导说:世子司马绍、宣城郡公司马迅都有过人的眼光,本来应该是按年龄来的。同年4月4日,晋元帝立司马绍为王子,将司马娟改为琅琊恭王司马圣后,将会稽、宣城二县5200户改为司马娟的食城,任命他为常务、使持节、都督青徐兖三州的军事和骑马将军,并召唤他回到北京建康(今江苏南京)。
建武元年(317年)6月,石勒部将石虎围攻桥城,东晋平西将军祖提率军将其击退。6月18日,晋元帝向天下传递号召:逆贼石勒,在河朔地区大肆掠夺,经过多年的讨伐,已惊魂不定,逃逸远方。但他还派凶党石虎率领犬羊之众渡河南犯,肆意毒害人民。平西将军祖提率众讨伐,立即崩溃。今天派车骑将军、琅邪王司马娟等九军,精锐之卒3万,水陆四路并进,直捣贼穴,接受祖提的节度。能斩石虎首级的,赏丝3000匹,金50斤,封爵县侯,食邑2000户。贼党如果能斩石虎首级送来,封赏就像前面一样。于是司马遂跟随祖逊北伐石勒。
建武元年(317年)10月29日,司马懿去世,时年18岁,头衔孝王,追车骑将军,赠送侍中。公主山氏去世时,司马与他合葬。晋穆帝司马丹在位时,司马懿被追赠为太保。能为祖辈立元配吗?尊重已经到了极致,因为臣子,才能称得上太后,陵庙礼仪完整。假如合葬祭,那是义礼所不允许的。听从徐淼的建议,晋孝武帝没有这样做。
司马睿次子晋元帝:司马懿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