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载:“鲁桓公七年(公元前705年)夏,谷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左传》年(公元前70年)载道:“巴子使韩服告楚,请与邓为好。楚道朔和巴克雇佣邓,邓南使三人杀死他们的硬币,杀死他们和他们的行人……”记得是巴国(当时在鄂西,后迁川东)把韩服送到楚国,并通过楚国与邓国建立友好关系。楚国派朔韩服去邓国。并杀死了他们的礼物,道朔和巴国的行人。为此,楚国派人质问邓国,邓国不接受指责,于是楚国派兵与邓国作战,打败邓国。为此,楚国派人质疑邓国,邓国不接受指控,于是楚国派兵与邓国作战,击败邓国。这是《左传》记载的史实,也是襄阳史料记载的第一场战争。
邓国是周代诸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第二等侯爵。国土纵横数百英里或数百英里是应有的规模,不会像今天的乡镇那样狭窄。第四等爵位的巴国派使臣从几百英里外带礼物主动结好邓国,可见邓国当时的国情和威望。
[img]666641[/img]
著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在《两周金文辞大系列图录考释》中明确指出,邓国在河南邓县(今邓州市)。童书业在《古巴国辨》中,吕思勉在《先秦史》文献中准确指出,邓国在河南邓县(今邓州市),而不是湖北襄樊。
2009年7月14日,襄阳考古学家在春秋初期发现了两块卜骨,以配合内环线建设。这两块卜骨出土于邓城遗址以南约600米处的王家巷遗址。据报道,这是邓城遗址附近第一次发现卜骨,为邓城邓国都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襄阳内环线工程考古项目执行负责人王先福表示,王家巷遗址出土的卜骨由牛的肩胛骨制成,上下排列整齐。在商周期间,当人们决定一件更重要的事情时,他们把准备好的卜骨放在火上燃烧,根据燃烧后孔产生的裂缝判断好坏,然后把整个占卜过程及其结果刻在卜骨上。这次出土的卜骨上没有文字,也没有烧伤的痕迹,证明这两块卜骨当时没有被人用过。“发现卜骨遗址在邓城城址以南约600米处,这里很可能是古邓城的作坊区。据王先福介绍,卜骨一般出土于更重要的遗址,如都城殷墟、燕下都等。该卜骨的发现为邓国都城在邓城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邓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最后是怎么灭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