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楚国被周朝分封50里丹阳地的开始,楚国只是世界上的诸侯国,如阴国、谷国、邓国、绞国、楚国、申国、息国等。
到目前为止,周成王所称的“五十里丹阳之地”和楚都在哪里还没有定论,诸侯时期早期的楚国疆域,至今仍是千古之谜。这一原因使许多历史专家感到困惑,导致与楚国丹阳有关的楚史也混乱了2000多年。到目前为止,许多史学家仍在争论楚国丹阳地、屈瑕封地、屈原故里地、汉东地、汉北地、新疆地等问题这不能说是楚国高度文明的遗憾,是楚国文化的悲哀!
最近,在考察和研究了阴国、谷国、绞国、邓国、耿国、沈国、息国等诸侯国的古今沿革变迁及相关考古历史后,发现楚国早期被相邻的“邓国”包围。
[img]666633[/img]
参考:邓国考古出土文物的域图
这一发现有助于揭开楚国早期“五十里丹阳之地”在哪里的疆域之谜,以及楚文化相关的许多历史问题。
说到邓国,早期人们通常认为今天邓州管辖的东西50公里以内,南北60公里以内。事实上,古邓国的领土相当大。2015年7月24日,当我去江苏淮阴参加中国屈原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时,我从老河口经过邓州新野的广州高速公路。我第一次穿过邓州平原,几乎穿过南阳盆地东南的平洋。我第一次穿越湍流的河流、潦草的河流、石河和唐河,走在千里之外的沃野南阳盆地,幻想着古代邓国独自享受着周朝分封良田沃土的尊严和荣耀。经过近50年文物专家的考古发现,出土文物证明邓国包括今天襄阳北部和谷城南部的土地,是一个横跨汉江200英里的诸侯大国。
襄阳樊城位于汉江襄阳段以北约6公里处的团山镇邓城村,古称汉北,至今仍有汉北村古村落。樊城邓城大道以北的“邓城遗址”是春秋时期邓国故都和后来的邓城县治所。1981年,邓城遗址被湖北省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邓城南靠近汉水,北接南阳盆地,地势平坦,周边开放,交通便利,战略地位重要。襄阳2800年的建城历史来自邓城遗址。
公元前678楚国灭邓,楚文王十二年,邓城为楚在汉北的要邑。城址近方形,夯土城墙,周长约3150米,现有高度一般为3~5米,东南角为最高点,高出地面约6米。城垣厚20-30米。东、西、北四面各设一座城门。城外护城河宽约50米,现已改为水田。据说城里偶尔会有铜箭和金粒,城里有时候杀鸡的时候可以取出金粒,所以有邓城不卖活鸡之说。春秋战国时期,城北约4公里有蔡坡、山湾、团山等贵族墓地,邓公乘鼎山湾和蔡坡墓地也出土了吴王夫差剑。
邓城遗址的考古学可以证明,襄阳樊城的邓城早期是邓国的土地。因此,樊城至邓州之间与邓州相连的土地无疑是邓国的土地。樊城邓城遗址可以定义,早期邓国属于襄阳汉江以北至邓州。
虽然今天的襄阳和樊城以惊人的速度建设和发展,但早在中华民国(1941)70多年前,它们就没有老河口那么繁荣了。《阵中日报》第五战区艺术协会执行主任杜宇的“老河口印象”文章“老河口的业务似乎比襄樊的两个城市更繁荣”是直接证据。
今天的谷城县辖区,春秋初期还包括邓国、谷国、中子国等诸侯国。邓侯青铜鼎出土于今天的谷城县庙滩镇鼓台,证明了东南部是邓国的领土。
《谷城县志》有载“西周封嬴绥为谷伯,名为谷国,都城建于谷山。古谷伯城现在是城北15里的谷山,《水经注》作为谷城山,也作为谷神山,山上有庙祭谷伯嬴绥。《左传》载有:“鲁桓公七年(公元前705年),谷伯绥来朝”。《春秋》载“鲁桓公七年(公元前705年)夏,谷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顾伯绥,嬴姓,名绥。楚武王熊通王后邓曼的父亲邓侯吾离。古城庙滩青铜鼎的出土见证了古国和邓国的历史真实,不仅国土相交,而且世代友好。两国国君去朝会见鲁桓公。楚灭谷国,公元前678年楚灭邓,公元前676-656年楚灭谷国。
古城庙滩镇出土的邓侯青铜鼎足以证明古城庙滩曾经属于邓国,符合《春秋》和《左传》的历史记载。参见:古城庙滩出土的邓侯青铜鼎图
由于古人出行方便、安全防御等自然原因,诸侯国大多以山川为界。汉江流域指出,汉江以西为谷城谷国,汉江以北为绞国丹江口,汉江以东为汉东阴国“老河口”,三尖山为朱连山以北,以东为邓国。
襄阳太平店与汉江以西的谷城庙滩并列相望,出土邓侯青铜鼎庙滩,为邓国谷国和早期楚国提供了新的参考,为襄阳和老河口的划分提供了新的参考。
了解襄阳和老河口地理特点的人都知道,事实上,襄阳和老河口也被划分为河流边界。襄阳太平店最北端与老河口柴店岗交界处,有一条大型支流化学沟汇入汉江,即两个边界。
柴店岗分界线汇入汉江的支流是上游排子河的支流,从姚河水库、牛车沟水库、张集大河口小张沟水库,最后从柴店岗桥化学沟汇入汉江。一级建大坝水库,现在已不见其壮观的河流。今天的柴店岗大桥逆流而上,是襄阳和老河口的地理分界线,也是邓州和老河口的地理分界线。邓州以西的排子河基本上限制了早期邓国的疆域范围,以排子河为边界。
在老河口水文分布中,以袁冲二劈山为分水岭的地理分界线,北高南从北向南延伸50英里,将老河口分为东西两个区域。袁冲、孟楼、竹林桥、薛集、张集被称为老东乡,是东区的阴国,西区是洪山咀、光化、阳光、仙人渡。从袁冲六官营到排子河竹林桥镇谢营村,以二劈山分水岭为界的东区,正好在256公里范围内,即符合丹西汇地和周成王封楚熊诠释50里丹阳封地。在古城的老城墙周围,符合《清华简》和《楚居》的要求,填水造地扩建了楚营都最早的“新疆之地”。
[img]666634[/img]
襄阳樊城邓城遗址和谷城庙滩邓侯青铜鼎出土文物,老河口以袁冲二劈山为分水岭,是丹阳50里封地的基础。不仅邓国早期的领土轮廓准确呈现,楚国早期的丹阳也非常清晰。原来,楚国早期真的被东、西、南三面包围。
早期楚国50里丹阳封地在老河口的地望,也正好证明和解释了楚文王在《左传》中伐申时必须过邓的原因。北面是三尖山、朱连山、杏山等群山,西面是汹涌的汉水。连汉水西岸的寺庙和海滩都是邓国的领土。楚国几乎被东南、西北四面的邓国包围。楚国必须攻打申国,攻打申国。无论朝哪个方向走,都必须经过邓国。楚国除了邓国,没有别的路可走。
这应该是楚老河口外任何地方的诸侯国都不能具备的条件。
历史是死的,没有人能改变,人是活的,可以根据有限的历史记录来思考和分析历史信息,从而找到有价值的历史线索。
《春秋》、《左传》、事实上,《史记》等历史记载已经说清楚楚国和丹阳的地理位置,但我们并没有理解这些历史。
邓国早起的地盘有多大?它比早期的楚国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