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姓发源后的迁徙问题是赖姓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更好地服务于寻根问祖的基础。如果要全面研究,显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在这里,我们只关注赖姓人向南方省份和台湾省迁徙的信息。
目前,赖姓人向南方省份的迁徙活动在国内外广为流传。<蕉岭赖氏族谱>、台北<西盛赖族谱>、福建德化<侯卿赖氏族谱>等等都有更详细的记录。
<蕉岭族谱>
<蕉岭赖氏族谱>据记载,赖姓取姓后,由于秦汉时期受姓地属于颍川县的管辖范围,因此也多称自己的郡望或堂名为颍川。后来,在赖庄的带领下,一些人从祖籍迁居松阳(原注浙江省松阳县西部,实际上遂昌东南古镇)。当他们的儿子遇到他时,他们是当地人,形成了一个姓朦胧的县王。后来,一些赖姓人在南朝刘宋元嘉末迁居南康郡揭阳(原注江西宁都,实则广东揭阳),开创了赖姓南康郡望。此后,这支赖姓中又有人迁居赤竹坪。至隋朝开皇十八年(公元五九八年),赤竹坪改虔化县,也改名虔化人。隋唐以后,有人迁往潭州、汀州、清流、上杭、永定、宁化、永春、漳州、程乡、镇平、平远等地,成为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等省赖姓最大的分支机构。
<西盛赖族谱>
台湾<西胜赖氏族谱:松阳72房考试>还记载,他们在东晋安帝四年(公元四)○○2000年)搬到潭州丰陆原(今湖南长沙)后不久,搬到虔州石城礼上里秋溪,搬到宋代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田心里石墙城。明洪武两年(1369)搬到漳州府平和县葛竹社。此外,叉被称为东晋时期,一位名叫赖忠诫的人任处州(今浙江丽水),太守,到孙赖硕等人时西迁江西,定居在虔州阳都,后人在当地发展繁衍。唐末,赖姓人在赖由得的带领下,从宁都沿石城进入福进,定居长汀,然后迁居上杭古田、清流、宁化、永定、连城等地。明清时期,他们进一步迁往广东大埔、梅州、兴宁等地。他们也是赖姓在南方影响很大的分支机构。
此外,台中赖罗傅宗亲会的数据还表示,南北朝末年赖灿时,居住在松阳的赖姓人因生了七个儿子而分为七个,其中两个留在松阳,另外五个迁往江西。后来,一些住在松阳的人搬到福建,定居在汀州、宁化、上杭、永定、吉田、延平、永安、南京、诏安、和平,以及广东成乡、大埔、饶平、揭阳等地。其中,居于诏安的赖延展生了五个孩子,分别迁居平和心田、葛竹、安厚等乡,或留在当地,分别成为各相关地区的开基祖。
根据以上家谱数据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原生活在发祥地或颍川县的赖姓人,在东晋时开始向南迁徙,定居在浙江松阳地区,然后进一步衍生出南康县望,以松阳、南康为中心,向江西、福建、湖南、广东等省发展,散居多个县乡,使赖姓成为南方姓氏之一。
[img]666096[/img]
<台湾文化志>
此后,随着清朝统治在台湾的确立,一些赖姓人从东南沿海迁往台湾。这些迁徙大约有14次,分布在康熙34年(1695年)至道光15年(1835年)之间,其中康熙3次,雍正1次,乾隆7次,嘉庆2次,道光1次。如据<新浦赖氏族谱>据记载,漳州平和县葛竹乡人赖天在康熙60年(1721年)迁入台北板桥镇,成为新浦赖氏的开基祖。此外,据台中赖罗傅宗亲会数据记载,乾隆年间,住在平和县心田乡的赖云,从迁居台中三份浦,有子五人各有才华,人称「心田五美」,后来发展成为台中影响最大的赖姓支派。又据<台北县志稿.开拓志>据记载,雍正五年(1727)时,广东人赖玉苍与曹姓人一起迁居台北,倡导今阳明山区士林镇市街建设。
<云林沿革志>
至于赖姓人向台湾省的迁徙,大概是明清时期郑成功收复台湾省造成的。据<台湾文化志>和<云林沿革志>据书记载,早在南明永历31年(1677年),原郑成功部就将赖与杜合垦沙连堡社寮庄和山脚庄。此外,一名赖姓人和林齐一起进入台湾省竹山镇后浦社寮东浦,成为第一批进入台湾省岛屿的赖姓人。
<屏东县古碑>
另据<屏东县古碑文集>据记载,乾隆四十二年(一七七八)时,一位名叫赖永汉的人迁居县中坊寮街,此后也在当地发展繁衍。另外,据德化<侯卿赖氏族谱>载,该县下涌东阳派赖祖等八人,因到台湾经简而定居于彰化院务三佳春。大陆沿海地区迁往台湾的赖姓人数最多,其次是广东饶平、大埔、揭阳、福建宁化等地。福建南部的人大多住在沙鹿、鹿港、清水、台南、高雄等地,而广东的赖姓人则住在台湾北部和中部,如新竹、苗栗、桃园、台中等地。
赖姓的起源是什么?都来自赖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