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得名于当时欧洲西部的地层,主要是白垩纪沉积物。白垩纪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BC从1亿45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误差值为30万年)(误差值为30万年)。白垩纪末的灭绝是中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的界限。
[img]665655[/img]
白垩纪气候相当温暖,海平面变化很大。恐龙生活在陆地上,海洋生活在海生爬行动物、菊花石和厚壳蛤蜊上。新的哺乳动物、鸟类和开花植物也首次出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是地质时代最严重的大规模灭绝之一,包括恐龙在内的大多数物种都灭亡了。
这一时期白垩纪形成的地层称为“白垩系”,缩写为K,是德文的白垩纪(Kreidezeit)缩写。
白垩纪大气层氧气含量为150%,二氧化碳含量是工业时代前6倍,气温高于今天4℃。
[img]665656[/img]
1822年,比利时地质学家Jean dOmalius
dHalloy在研究巴黎盆地时提出。它的名字在拉丁语中意味着“粘土”,意思是白垩纪地层中常见的白垩纪,由海生非脊椎动物甲壳中的碳酸钙沉积而成,尤其是球石粒。这些白垩粘土层可以在欧洲大陆和不列颠群岛(尤其是著名的多佛白悬崖)中找到。
年代测定
与其他古代地质时代一样,白垩纪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但开始的准确时间不能非常准确地确定,误差在数百万年之间。侏罗纪和白垩纪之间没有灭绝事件或生物进化的特征,可以清楚地分开两个时代。在BC6500万年至6600万年之前,白垩纪结束的时间比较准确,当时全球的岩层都含有大量的铱。人们普遍认为,当时有一颗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在墨西哥犹加敦半岛留下了一个大陨石坑。陨石引起了大量的生物灭绝,称为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但这一理论现在存在争议。
白垩纪亚层
早期的科学文献将白垩纪分为三个时期,按时代早晚为:纽康姆世(Neocomian)、高卢世(Gallic)、森诺世(Senonian)。划出一个中统,至于如何确定中统的顶底界,还是有不同意见的。
1974~1982年,世界上有一个非常积极的“中白垩事件”组织,主要研究白垩纪生物地层学、海侵海退、缺氧、地磁场逆转、盐和白垩的形成、南大西洋和莫桑比克峡谷的开裂,以及冈瓦纳古陆印度板块的分离。白垩纪中期不是地质时代的确切概念。有些人从阿普特期到桑顿期,而大多数人从阿尔布期到康尼亚克期。除中东地区外,国际上很少使用中白垩统的划分。白垩系二分法已经使用了几十年,目前不适合在大量的出版物和地质图件上进行更改。
白垩系的划分以欧洲海相地层为基础,最初以菊石为标准分为6~七个阶(期)后来升级了一些亚阶,增加到12个阶(期),但有些人仍然习惯于将下白垩下的四个阶合称为尼欧可木阶(或翻译纽康姆阶)。康尼亚克、桑顿和坎潘在上白垩中部
三个阶合称为森诺阶。在这12个阶中,可分为53个菊石带,以浮游孔虫和钙超微化石为白垩系分阶、分带和洲际比较的重要依据。
目前的科学文献一般将白垩纪分为晚、早两世,共12期,均以欧洲地层为名,从最晚到最早细分如下:
晚白垩世
70.60马斯特里赫特期 ± 0.6 – 65.8 ± 0.3百万年
坎帕期:83.5 ± 0.7 – 70.6 ± 0.6百万年
桑托期:85.8 ± 0.7 – 83.5 ± 0.7百万年
89.3 ± 1.0 – 85.8 ± 0.7百万年
土仑期:93.5 ± 0.8 – 89.3 ± 1.0百万年
森诺曼期:99.6 ± 0.9 – 93.5 ± 0.8百万年
早白垩世
阿尔布期:112.0 ± 1.0 – 99.6 ± 0.9百万年
阿普第一期:125.0 ± 1.0 – 112.0 ± 1.0百万年
巴列姆期:130.0 ± 1.5 – 125.0 ± 1.0百万年
豪特里维期:136.4 ± 2.0 – 130.0 ± 1.5百万年
今期凡蓝:140.2 ± 3.0 – 136.4 ± 2.0百万年
贝里亚期:145.5.5 ± 4.0 – 140.2 ± 3.0百万年
Jean,比利时地质学家 dOmalius d研究巴黎盆地时,Halloy提出了白垩纪简介